斐林试剂由什么组成?
斐林试剂(Fehling’s solution)是由氢氧化钠的含量为0.1 g/mL的溶液和硫酸铜的含量为0.05 g/mL的溶液,还有含量为0.2g/mL酒石酸钾钠配制而成的,其本质是铜离子和酒石酸形成的配合物——酒石酸合铜。
斐林试剂是一种可以鉴别还原性物质的试剂,由德国化学家赫尔曼·冯·斐林在1849年发明的。斐林试剂常用于鉴定可溶性的还原性糖的存在,可与还原性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蔗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现象?
蔗糖本身没有醛基,不是还原性糖,所以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若加稀硫酸等催化剂,使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再加碱中和掉硫酸,就可以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了。
为什么用斐林试剂鉴定蔗糖淀粉和淀粉酶?
根据条件,这应该是一个有关淀粉酶特异性的实验,其目的是证明淀粉是淀粉酶的底物,蔗糖不是淀粉酶的底物。淀粉和蔗糖与斐林试剂都不发生反应。但是,在酶作用最适条件下,如果淀粉经酶促反应水解就会产生还原性产物能与斐林试剂反应。如果蔗糖经过与淀粉一样的实验条件,其反应液能够与斐林试剂反应,说明淀粉酶能催化蔗糖水解,如不能够与斐林试剂反应,说明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水解。
理论上,蔗糖不是淀粉酶的作用底物,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实验可以证明之。这一酶反应特异性的鉴别反应为什么不用碘液?因为碘液与淀粉显蓝色反应。但是,淀粉完全水解后得到麦芽糖(或少许葡萄糖)遇碘液不显蓝色而是碘色。蔗糖遇碘液也是显碘色。所以,碘液不能区分水解产物,不能说明哪种物质是淀粉酶作用的底物。
另外,如果实验酶活性不能催化淀粉完全水解,只要残存微量淀粉也会显蓝色,影响结果观察。碘液可以用来指示淀粉酶活性的大小。底物淀粉在酶作用最适条件下,其水解程度取决于淀粉酶活性大小,可得到一些不完全的中间产物如蓝色糊精、紫色糊精等,直到最终得到麦芽糖(或少许葡萄糖)。这一系列水解产物分别与碘液显示颜色:蓝色—浅蓝—紫色—碘色。由此反映酶活性大小的差异。
斐林试剂甲乙分别是什么?
斐林试剂甲乙分别是:A液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0.1g/mL的溶液。B液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0.05g/mL的溶液。斐林试剂(Fehling’s solution)是一种可以鉴别还原性物质的试剂,一般由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配成,由德国化学家赫尔曼·冯·斐林在1849年发明的。斐林试剂常用于鉴定可溶性的还原性糖的存在,可与还原性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的组成,作用机理是什么?
斐林试剂是用0.05的硫酸铜和0.1的氢氧化纳配制的 遇可融性还原糖会变红 主要用来检演可融性还原糖的存在。
原理:样品经除去蛋白质后,在加热条件下,直接滴定已标定过的费林氏液,费林氏液被还原析出氧化亚铜后,过量的还原糖立即将次甲基蓝还原,使蓝色褪色。根据样品消耗体积,计算还原糖量。
丙酮和斐林试剂反应条件?
丙酮不能和斐林试剂发生反应。虽然丙酮可以在碱性条件下转化为烯醇,但是无论怎样,两种极限式中没有出现醛基。
斐林试剂试剂只能与醛基发生反应,因为醛基具有还原性,可以将斐林试剂中的二价铜还原为一价从而形成砖红色沉淀。
总而言之,一般来说,酮比醛稳定。
费林溶液与斐林溶液的区别?
斐林溶液测蛋白的 费林溶液是测糖的。
斐林试剂(Fehling’s solution)是德国化学家斐林(Hermann von Fehling,1812年–1885年)在1849年发明的。它是由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0.1 g/mL的溶液和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0.05 g/mL的溶液,还有酒石酸钾钠配制而成的。它与可溶性的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费林试剂和缩二脲试剂由NaOH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组成,但在以下三点上有所不同:(1)在费林试剂中,NaOH溶液称为费林试剂A,浓度为0.1 g/ml,硫酸铜溶液称为费林试剂B,浓度为0.05g/ml;缩二脲试剂中的氢氧化钠溶液
斐林试剂的性质?
斐林(Fehling)试剂的甲液是0.1g/ml的NaOH溶液
乙液是0.05g/ml的CuSO4溶液
混合后是Cu(OH)2沉淀
斐林(Fehling)试剂的有效成分是Cu(OH)2
Cu(OH)2与醛基作用形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有机化学中有)
还原性糖中有醛基
所以斐林(Fehling)试剂是用来检验还原性糖的
淀粉是多糖没有醛基,也不可能形成醛基
试管中的淀粉液和蒸馏水在45度水浴5分钟对淀粉的化学性质没有影响,淀粉也不会水解
把甲液乙液混合后加入到上面说的溶液中沸水浴5min
因为溶液中没有还原性糖
所以显现的还是Cu(OH)2本身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