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水利专家”白英治水的故事山东 姜广富
话说泰山脚下的东平湖畔,汶河之阳有一古景观,叫做“戴坝虎啸”,这是继四川都江堰之后,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又一大奇迹,被史学家称之为“南有都江堰,北有戴村坝”。 戴坝是指戴村河坝,那是汶河中间的一条长达五里、高达数丈的巨型大坝。汶河之水从坝上缓缓流过,形成数百米之宽的瀑布。同时,这里还是大汶河中、下游的分界线。汶水漫过戴村坝后,水势变缓,河道变宽,水中泥沙沉淀,水质变清。西流汇入济水,济水因水质清澈称“大清河”。汶河水一分为二,上游为大汶河,下游为大清河。 数百年来,“戴坝虎啸”景观不知吸引了多少王公大臣、文人墨客前来观赏,留下了多少感叹与壮丽的诗篇,而真正使戴村坝千古流芳的则是,遏制住了汶水、济水、运河水,让其顺从人的意愿走,造福于人民。 话说燕王朱棣历经三年的靖难之战,夺取政权,成为大明朝永乐皇帝,把京城从南京迁至北京。南方运往京城的各类物质难以直达京都,水路大运河,河道淤积严重,货船搁浅,水路不通。永乐皇帝欲选派大臣前往,疏通河道,恢复漕运。话音一出,工部尚书宋礼愿意担当此任。皇帝看是宋礼请命,悉知他是一位廉洁奉公、执法如山的清官,龙颜大悦,当场任命宋礼为钦差大臣,又令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为副使,这钦差可代表皇帝,“沿途官吏军民任意调遣”。 宋礼一干人员轻车简从出了京城,先是对大运河进行实地考察,其他河段都没问题,唯独会通河段因黄河淤积堵塞无法通航。 宋礼马上通知苏、鲁两省沿线,各府州县选派官员、夫役统一组织施工。于是,长达四百里的河堤上,二十五万人齐上阵,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河道清理竣工。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南边水位过低,河水无法通过,通航成了泡影。 宋礼急得团团转,有人推荐汶上白家店有个白英,是个远近闻名的农民水利专家,宋礼前往白家店,亲自去请白英出山解决难题。 白英听说宋大人是个干实事的清官,早想把自己的治水计划献给宋大人,也让家乡早日解除洪涝之苦。他把自己的设计和盘托出:计划在东平州城东北六十里处的戴村,修一条大坝,拦住汶河水。再从该处开河将水引至南旺进入运河。因为那地方是会通河的分水岭,往南高于沽头110尺,往北高于临清90尺,东北低于戴村坝300尺,非常通畅。汶水到来后可以南北分流,大运河立马全程贯通,南北漕运指日可待。 白英一席话,宋礼如雷贯耳,顿开茅塞。立刻聘白英为总工程师,掌管全部技术工作。 白英立即组织施工,戴村坝为第一期工程,又开挖80华里的小汶河,将汶水引到了南旺,又在汶水入运河的对岸。砌筑了100丈的石护坡防止水头冲刷,还在迎汶激流处建鱼嘴形成分水脊梁,使汶水自行南北分流。整个工程形成了“三分下江南,七分朝天子”的壮丽景观,七大工程体系互相补充,互相调节,保障了京杭大运河畅通无阻,成为明清两朝南北交通大动脉。 大坝竣工那天,宋礼和白英祭祀河神,鸣放鞭炮,准备开闸放水,宋礼把令旗交给白英说:“万事俱备,请先生发令放水!” 白英对宋大人礼贤下士心存感激,眼含热泪,接过令旗,面向河口,高声呼喊:“开闸门,放水!” 一声令下,通过小汶河的闸门开启,一股巨大的水流,犹如脱缰的野马,呼啸着涌向运河,现场的人们无不为眼前的奇观所惊呆,又有谁见过人能止水,水听人话的奇迹啊! 宋礼和白英治水,先后八年,功德圆满,大功告成,心愿已了。宋礼奏报朝廷,为白英请功,朝廷下旨,让宋礼带白英进京,皇帝要当面封赏。 宋礼和白英从东平州出发,赶往京师,车辆刚走到德州桑园驿站,白英因日夜操劳,早已精疲力尽,身体透支,只是治水的精神支撑着多病的躯体,现已完工,他突患重病,吐血不止,奄奄一息。他含泪对宋礼说:“得遇大人这般信任,我死而无怨,有一事相求,我死后务必将我葬于彩山之阳,在九泉之下,也能观汶水、看戴坝、望湖闸,吾愿足矣!” 宋礼握着白英的手,泪如泉涌,一一点头答应。白英说:“多谢大人!”说罢头一歪,撒手人寰。 永乐皇帝看过宋礼的奏章,叹息不止,下旨厚葬白英,优抚其亲属,并赐封白英为“功漕神”。 宋礼慧眼识英雄,成大业于危难之时,且勤政爱民,礼贤下士,奉为官员楷模,为朝廷所倚重。五年后,宋礼病逝于任上,谥号“康惠公”。 为表彰宋礼和白英之功,明正德年间拨专款在汶水、运河交汇处,修建了宋公祠、白公祠,供世人瞻仰。 大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必经此地,均停舟礼记,并加封白英为“永济神”。光绪帝又加封白英为“白大王”。 宋礼、白英早已作古,可他们修建的戴村坝,几百年来,历经河水冲刷,却坚如磐石,雄伟壮观,成为水利建设史上的奇景。宋礼和白英,这两位治水英雄也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原创作者姜广富,喜爱文学写作,习惯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是活跃在文学创作圈内的老兵。
孔雀文化投稿须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