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水泊梁山三个寨主 水泊梁山!!!!!!!!! 水泊梁山的三位寨主

水泊梁山!!!!!!!!!

梁山县为山东省济宁市的一个县,境内有梁山,传说中即为小说《水浒传’里面的梁山。

经济以工业(挂车制造)为主。

山东省邹城市有哪些历史典故

1、传说:

梁祝化蝶: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其中一个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成为千古爱情绝唱,而他们的故里究竟在何处一直是民俗界争论不休的难题。2003年10月27日中午,一块立于明朝正德年间的梁祝墓碑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出土,这块墓碑长180、宽80、厚24厘米。出土的墓碑碑额刻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8个篆字,碑文831字,根据碑文记载,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作为朝廷钦差大臣的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使崔文奎视察河道时,途径微山马坡,发现已破败不堪的梁祝墓,决计重修。碑文还记载了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同在邹县(现山东省邹城市)峄山读书进修三载,后二人因思恋而死,合葬在泗河西马坡的史情。据悉,这是中国十处梁祝墓中惟一有文字记载梁祝故事、且内容比较详细的碑,也是刻立时刻最早的一块碑。

梁祝的民间传说,最早见于南北朝梁元帝时(552~555)的《金缕子》一书。晚唐的《宣室志》有更详细的描述:东晋时上虞祝氏女英台,女扮男装求学,与会稽的梁山伯同学三年。后祝英台先归家,次年梁山伯去祝家拜访,才知其为女性,央人求聘,而祝已许马氏子。后山伯为县令,勤政爱民,死于任上,葬在城西乡。后祝英台过山伯墓,痛哭呼号,墓自裂,祝跳入梁墓中同葬。宋《乾道四明图经’里面有义妇冢及梁祝故事的记载。现梁祝故事以电影、戏剧、曲艺等各种艺术形式流传,范围非常之广,涉及浙江、江苏、河北、山西等十几许省,并流传到欧美各国,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万章误失登云鞋:万章,战国时孟子的学生,家住峄山西北二十余里处,现邹城北宿境内万村。

万章自幼好学。当时孟子在峄山设帐授徒,万章就到峄山拜孟子为师。由于家有老父、继母,不能常住峄山求学,只得早出晚归,每天往返四十余里,不仅特别劳累,而且耽误了大量时刻,万章经常为此苦恼。

一天夜里,万章梦见一位老人告诉他:“峄山有个白龙洞,白龙洞里有个小峄山,小峄山上有个白雪翁,他会帮助你。”梦醒之后,老人的话记得清清楚楚。第二天,听完孟夫子的讲授,万章就到白龙洞去了。入洞不远,便见到了一派奇异的景象:迎面是一座玲珑的小山,白色的山石,白色的岩洞,白色的树木,白色的花朵,玉砌的道路,水银似的泉水。万章顺着玉路,转过一个小山头,见一位老人席地坐于树下,这老人就是白雪翁。万章上前深深一揖,说:“学生万章拜见老人……”老人微开双目,轻摇蒲扇说:“好,不用说了,你的来意我已知晓。我这里有一双鞋,叫登云鞋,穿上它,你来去就便当了。不过,你要天不明就起身,天黑了才能回家,不能让人看见,否则,与你不利。”说罢,从身后取出一双鞋交给万章。万章接过鞋,拜别老人,顺原路走出白龙洞。出了洞,天就黑了。万章穿上登云鞋,一迈步,就听呼的一声,起在空中,再迈另一只脚,就到家了。从此,万章每天到峄山求学,早出晚旧,方便极了,既节省了体力,又节约了时刻,于是学问大进。

万章登云鞋的秘密终于被后母发现了。后母早就想害死万章,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独占家产。于是她暗地里做了一双和登云鞋一致无二的鞋子,趁万章熟睡之后,偷偷地换了一只,拿回自己屋里。第二天一早,万章不辨真假,穿上鞋就走。一抬腿,飞上了高空,又迈另一只脚,唰地一下,落了下来,气绝而亡。办理丧事的时候,后母的儿子得知万章是穿了假登云鞋摔死的,心想母亲屋里的一双鞋一定是真的,不防试一试,他何处知道,那双鞋也是一只真的,一只假的。他穿上之后,一迈步,嗖地一声,起在空中,又一迈步,唰地落了下来,也摔得头破血流,气绝而亡。就这样,后母害死了万章,也害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钢山的传说:钢山位于邹城城北,据传很久很久以前,这座山是叫做作糠山的,然而在糠山以东不远的地方又有一座山,叫做猪山。糠山本来比较大而猪山比较小,但过了若干年之后,猪山渐渐地大了起来,糠山却慢慢地小了下去,眼看就要影响到城市的天然风光。这时大众认为一定是猪吃糠的缘故。不然为何猪山越来越大而糠山越来越小呢?于是大众便把猪山改为朱山,把糠山改为岗山,可是,朱与“猪”同音,岗又与缸同音,猪到缸里寻食不更方便了吗?因此依然没有制止岗山变小的动向,大众急了,干脆把岗山分为前后两山,后山称为钢山,前山称为铁山,“钢铁”并立,猪是无论怎样也啃不动的。这一下还不放心索性又把朱山改为尖山,从那以后两山和平相处,各自独立发育直到现在。这大概便是今人“岗山”与“钢山”不分的缘故吧。铁山的传说:在邹城城西北偶还有一座山,该山为花岗岩石质,向阳面是一片二亩多的巨大石坪,团上面刻满的佛家经文,当地俗称“佛经山”后来改称为“铁山”。说起铁山的由来还有一段优美动人的故事呢。

相传唐朝玄奘师徒从西天取经后,为广传佛法,又不辞劳苦译成各国文字,用24匹白马驮负着500多部佛经自西向东前往蓬莱仙岛,意将佛家秘籍传往海外,一路风餐露宿甚是顺利。一天行至邹城附近,忽然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倾盆大雨从天而降,白马上驮的经卷不一会就淋湿了,师徒们非常着急,见天色已晚只好到岗山西山腰的晚照寺内歇息,唐僧想着淋湿的经卷,一夜未曾合眼。第二天一早,天气渐晴,悟空从寺外跑回对唐僧说,师傅不要着急,老孙已经找好了晾晒佛经的地方,唐僧问在何处?悟空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唐僧、沙僧、八戒随悟空来到山前,悟空向前一指说,师傅就这块草坪上,唐僧大喜,说,徒儿们赶快将佛经拿来晾晒。不一会,师徒们七手八脚把淋湿的佛经都铺在石坪上,当时山风正紧,悟空急忙念起定风咒语,那佛经就像浆糊一样紧贴在岩石上甚为牢固。一会工夫佛经全干了,他们揭起佛经以后惊奇地发现在光滑的石面上印上了清晰的经文,如同刻凿的一样。唐僧叹道,这是佛的旨意,就留在这里吧。从此这座荒山秃岭由于有了这片佛经,大众就称这座小山叫“佛经山”。

时隔不久,八仙出游齐鲁驻足泰山,听说邹鲁之地有座峄山,山上奇洞怪石甚是玲珑,众仙商议前去一游,于是各显神通往峄山而来。吕洞宾因贪喝了几杯仙酒起身较晚走在最后,当日天晚也借宿在钢山晚照寺内。夜间,山风阵阵将寺内佛塔角铃吹得叮当乱响一夜不能入睡,次日一早寺内长老问到先生昨夜安歇可好!佛塔角铃叮当作响甚是聒耳,长老笑着说,那先生有何妙法令角铃不响?吕洞宾不动声色道,愿吹费试之,遂念口语猛吹一气,顿时佛塔角铃都哑然失声,接着吕洞宾双手拱别,乘云奔峄山而去。寺院的长老半天才醒悟过来,口称,真乃神仙也。以后这个寺院的塔铃就是换了新的也是不响了。

吕洞宾来到峄山白云宫前七仙早已聚齐,齐声问吕仙为何来迟?吕洞宾将昨晚住宿晚照寺塔铃聒耳长老戏谑一事讲给众仙听,谁知这一说不要紧气坏了爱管闲事的铁拐李。谁知他把铁拐仗朝地下一捅,捅得咚咚作响,说,我去找那和尚算账。说着便使起道法一脚站在峄山插天石上,另一只跛脚跨在晚照寺旁的佛经山上,他这神脚的千钧之力竟在花岗岩石坪上踩出一个二米多长的大脚窝来,连经文也被踏下一大片。至今在半山腰还留有一个清晰的大脚窝,如仔细观察,不但五道脚趾印明显,脚印下还有踏下去的佛经文字。

后来大众称这脚窝是“铁仙遗迹”。这座佛经山,也因而得名为铁山。

2、故事:

孟母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故事见第六章《亚圣孟子》

欲盖弥彰:春秋时,鲁昭公三十一年的冬天,邾国大夫黑肱,背离邾国而投靠鲁国,他的封地滥(今山东滕县东南)随之而并入鲁国的版图。(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曲阜是当时的首都;邾国是与鲁国接壤的一个小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

孔子所著的《春秋》,小编认为‘昭公三十一年’里面,记下了这段历史:“冬,黑肱以滥来奔。”《春秋》的文笔,过去一般文人都认为它是最简练的,叙事和评论、贬责和褒扬,措词用句,都很严谨而恰合分寸。《左传》阐述《春秋》说:黑肱并非高贵人物,按《春秋》的编写制度,本可不必记载,更不必写出名字。然而由于国土有变动,那就是重大的事件,不能不记上一笔了。(“贱而书名,重地故也。”)《左传》还发表议论道:“这样看来,一个以封地叛国的人,即使他不是大人物,也会因此而出名,而且会因此而使他的叛国罪名永远无法掩盖,是故君子动则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彰(有的人要想得个美名而无法得到,有的人得了恶名要想掩盖也掩盖不了),惩不义也。”

清代学者顾炎武对于上述《左传》的议论加以补充道:“或欲盖而名彰,如赵盾伪出奔,崔杼杀太史,将以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焉。”(参看“董狐之笔”。崔杼,齐国大夫,他谋杀了齐庄公,却叫负责记载历史的“太史”,把齐庄公之死写成是病死的。太史不同意,因此被崔杼处死了。然而继任的史官仍然只记“崔杼弑君”的事实。崔杼一连杀了三个史官,他的弑君之罪不但隐瞒不了,反而愈闹愈大,罪行愈显著了)顾炎武举了赵盾和崔杼杀害了国君而不承的人为例,说是“盖弑君之恶,

邹城市乃至全国最经典的反腐倡廉历史典故《羊续悬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