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会年会报告(1999),上网人群中IOU的比例约为6%。英国的一项研究(Niemz
K等,2005)表明,大学生IOU的比例为18.3%。韩国一项研究(Kim
K等,2006)对1573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局表明,1.6%的学生被诊断为网络成瘾,38.0%被诊断为可疑的网络成瘾。国内文献报道IOU
在大学生中发生率4%~13%,中学生6~15%。民盟北京市委进行了一项关于网络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的调查(2000)显示,北京市有近22万中学生在玩网络游戏,而中学生上网成瘾者比例达14.8%,初中生11.8%,高中生15.97%。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
年1月13
日在北京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提高状况统计报告》结局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规模排名全球第一,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其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1%,是25~30岁的网民(19.3%)和18岁下面内容的网民(16.6%),30岁及下面内容的网民占71.0%,24岁下面内容青少年网民人数已占网民总数的50%以上。以上的数据表明,青少年已成为网络成瘾人群的主体人群,有人估计我国目前至少有440万网络成瘾青少年。自己重新整理一下类似数据,百度关键字网络成瘾,网络购物,网络办公都是一大堆数据。
如果你对辩论很熟悉了,那么下面我的个人见解就不用看了
我提一点我的个人看法,这个是个很老的辩题,因此想赢要打出点新意。因此论证上自己要多想点新思路。而不是事实性论证一个劲的堆数据,上面的数据完全够用了,立论上可以打成逻辑环体系,从我的个人领悟提供点思路:
1.网络的便捷性和娱乐性使人成瘾,占用大量的(交际)时刻疏远了人
2.网络的传递不完整性和屏蔽效应疏远了人与人的关系
解释一下上面立论,第一条不用说了,主要战场,第二条指的是传递的不完整性,情感的传递不是仅仅通过视频、文字、语音就能传达的,需要肢体、神态、情景等等相结合,而网络这头说一句我想你那边收到的只是冷冰冰的文字,而你认为你做到了,对方却感觉不到,久而久之疏远了人与人,屏蔽效应指的是,例如今天情侣间闹矛盾了,他说一个分手吧,你点一个叉瞬间全球就安静了,而那一头的她(他)却无力挽回,即便那只是气话之类的。
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然而毕竟不是我打我也就不继续想了,给你提供点思路有用就参考下而已,主要还是靠你自己做。
——————————————————————————-
网上有这个辩题的类似辩题(网络拉近/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材料都是通用的,同样是是非性辩题不是比较性辩题,会比较好打,唯一改动是这个辩题讨论的环境是大范围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提高动向,因此提高这个词一定要单独解释清楚,给一个有利的定义,最后四辩升华时可以用到。对方提到个例就要给他抓回现象,说明我们今天论证的不是个别人而是全部人,是社会这个整体,对方提到网络现象会随着提高而改进,就提到如今的病态提高需要的是大众正确的认识,打回一个倡导。
最后还是一句话:打出新意……
论点为网络提高使人更疏远,上网是年轻人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的不少,大学过来玩网游熬夜上瘾的同学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