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鳌江小筑”关注我们
第(28)期
惜墨斋欣赏专栏
作者简介
林锡彬,笔名方来,号惜墨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深圳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书画家协会顾问。深圳企业家书画学会副会长,惠来诗社创始人、荣誉社长。
惜墨斋欣赏
温柔敦厚 足以成家
——赏读《游铭湖岩》佳句兼怀张志杰老师林锡彬大凡诗家风格迥异,有豪放、婉约的;有灵秀、稳健的;或者浮躁轻薄的,或者温柔敦厚的。我的良师益友——《惠来文艺》原主编、惠来诗社原副社长张志杰老师,当属最后者之列,为我所毕生敬重。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之三云:“大家真知诗者,孔子云:‘兴观群怨’,‘温柔敦厚’足矣”。读到这里,我也很自然地联想到张老师,他虽然于去年底离开了我们。但这位出身于梅县的温柔敦厚的文化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惠来的文化事业,他和他所创作的大量戏剧、曲艺和诗词作品,都将作为是惠来文化的组成部分,永远为惠来人民所缅怀,并永远载入惠来的文化史册。
可以这么说,张志杰老师的文艺作品,用“温柔敦厚”这四个字来概括,也是非常贴切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张老师在惠来剧团任导演时,我是团里演员,他是我的老师。他解读剧本,分析人物,理论联系实际,从不以艺术权威自居,能够悉心听取其他创作人员的意见,也能够虚心吸收演员的改进意见,最后取得最佳的演出效果。他以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深得大家好评。一九七八至一九八五年,他主编《惠来文艺》,我是编辑。他主持小说、散文、曲艺创作。知道我喜欢格律诗词,他把诗词这个品种交我负责,我们一起选稿、推敲,发表作品,发现和培养作者,为惠来诗词队伍的发展做了很多具体工作。据我所知,《惠来文艺》公开发表格律诗词,是从我俩的编辑生涯开始的。一九八六年,我在县文联秘书任上,向文联提出组建惠来诗社的方案,得到了主持文联工作的张茂就副主席的支持。随后,又得到了时在文化馆工作的张老师的支持,他帮我联络了林莱堂、林恭、张彬元等好几位老诗人前来入会。我从心里感谢他。从这些事业过程中,我深刻地领略了张老师高尚的人格。也从张老师诗词作品中体验到了他特有的温柔敦厚。就此特点,我一直认定,他是惠来诗社中别具一格的诗家。
张老师的诗词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一、时政类;二、山水类;三、言情类。作品散见于《广州日报》《汕头文艺》《梅州诗词》《百花峰》《惠来群众文化》《惠来文艺》《惠来诗词》《惠来诗词选》《惠来诗词三百首》等刊物。
在他的诸多作品中,我最喜欢他《游铭湖岩》这首诗。其中颔联曰:“鬼斧神工香风洞,天成妙趣象狮丘”,这是我家乡惠来名山铭湖岩的实景。香风洞、象狮丘(由好似大象和狮子形状的天然巨石叠构而成的山门)是其中著名的景点。那里巨石擎天,浓荫密布,春夏秋三季,花香袭人,穿过深邃的石洞,幽香阵阵,提神醒脑,十分吸引游客。张老师至此,借香风描写庵寺,尽显自身底蕴之温柔;借狮象体现山体,尽显自身人格之敦厚。这不仅仅是因为诗人有想象力,而且真是眼前的“鬼斧神工”、“天成妙趣”所使然啊!诗作于此,物我两忘,是何等地令人流连!该联对仗工整,意象形象生动,是为佳构。
诗的颈联曰:“亭前扫叶泉声隐,岩后深宫梵曲悠”——凉亭前边的“扫叶泉”,是景区中的又一景观,泉水淙淙,落叶萧萧,是流泉之声隐去落叶之声呢,还是落叶之声隐去流泉之声?作者以不同的天籁之音交错,将读者引入铭湖岩深处,进一步体现迷离境幻之美,手法清新自然。
而铭湖岩最为引人入胜者,却在下一句处“岩后深宫梵曲悠”——从岩后传出来的阵阵悦耳梵音,是那么动听!此乃所有游客直奔铭湖岩的终极目标。少陵诗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境界,才是探访仙乡的真谛所在啊!全诗至此达到高潮。
本联艺术上采用“反对”法,却能将不同的意境水乳交融,体现了作者娴熟的对仗技巧,令人赞叹。
最后,让我们以原诗作结,以表达对张老师深深的怀念:
游铭湖岩
山高湖阔景深幽,巨石凌空迎客游。
鬼斧神工香风洞,天成妙趣象狮丘。
亭前扫叶泉声隐,岩后深宫梵曲悠。
雾霭云轻忘返处,艳阳普照水长流。
2020年4月12日张志杰简介
张志杰(1933-2019),梅县人,原惠来诗社顾问,曾任《惠来文艺》主编、惠来诗社副社长,著有《艺苑拾零》。小筑一角
【刊头】林锡彬
【题画】陈宏章
【编辑】归岫斋
关于我们
鳌江小筑没有线下固定的交流场所,主要交流方式以微信群为主。微信群成员来去自由,平等交流,不设任务职务,编辑及其他推荐人员均属义务。至于打赏所得,将用于诗词公益事项,如印书、线下活动、平台其他费用等。如果您喜欢这个集子的话,请把它分享到您的朋友圈。或许不经意间,您已经播下了一颗诗词的种子。这也是功德一桩,您的朋友们会感谢您的!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