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散文·随笔】玉佩 | 张家小院

张家小院
文/玉佩
“并非采菊东篱下,不过是寻常百姓人家。”这是我上初二的时候看的一部电视剧《书香门第》的片尾曲里的一句歌词,十多年的岁月都没有让我把这句歌词忘记,甚至历久弥新,我经常地轻声哼起,还不止一次地在很多文章里用到。
一句歌词折射着一种情结。这种情结与“采菊东篱”有关,也与“百姓人家”有关,“东篱”也好,“人家”也罢,其实都与院子有关。
灯红酒绿,花花世界里,似乎院子成了我灵魂深处最真切的期待和向往。有幸,在去年寻得这样一个院子,当然遇见它,是从银河湾的《老门板上》遇见的。
张家小院,无论从外观看,还是进入到院子里边看,都和我们林州普通人家的院子没有什么两样,就包括门口葡萄架的位置也与我家的无异,这大概也是我喜欢它的一个原因,符合我对“寻常百姓家”的喜好。我见过很多的茶舍、会所等场所,都是装修华丽,古朴典雅,但这些地方似乎都是在刻意地追求些什么,多少有些不自然,全然不像张家的小院。
没有刻意的仿古砖、仿古瓦,没有人为的飞檐走壁,墙上贴着白瓷砖、窗户上按着防护网,一条晒衣服的搁秧扯在屋前,如果非要说些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张家小院里非常的“乱”,“乱”地让人垂涎,花草不必说,大大小小的石槽、石墩、石条、石磨盘等等,再有就是树根、朽木、树桩等,“枯木寻禅”是我另外一个不为人知的癖好。
枯树枝上挂着柳窠栳(修渠时的安全帽)、马提灯,这都是对那一段艰苦岁月的深情追忆,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不忘初心;院子里大大小小的酒坛子,加上老门板上的竹编暖壶,铁鏊子录音机、裁缝机等等,无疑让小院的生活气息更加浓郁……
禅意与烟火味同在,这里可以“林虑雅集”,也可以“野猪岭”,喝茶与炖红烧肉似乎谁也不碍谁的事儿,张家小院就这么包容、随和。
够“乱”吧,张家小院?“乱”的让人不想走。其实,看一个院子,便可以看到它主人的样子。院子的模样,反映地是院子主人的情趣。别人喜欢喊院子主人张主席,我习惯了喊张老师,不知道我这样的称呼是不是有些冒昧,但是我觉得张老师确实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人,就像这小院值得品味一样。
第一次和张老师见面是去年国庆节在姚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林州作家协会金秋赏读会上,当然啦,那天张老师是主持人,我和他也只是简单的几句,但是我能从他平时的点滴中感受到他和这小院一样的品质——
朴实、低调、随和等等,由里到外,从院儿到人。在小院的每个角落,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这样的品质和性情。
我记得有一篇文章里写道,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人都有院子情结,在中国人心中,院子不仅是一个物理的空间,更是精神家园,意味着栖居的传统与诗意,就像这张家小院——酒坛子、裁缝机、铁鏊子都代表着栖居的传统,包括柳窠栳、石猪槽等等也代表了那个年代的生产生活,而这些东西和花草枯木放在一起,便有了心中的诗,和梦中的远方。
一座院子,四方围合,上有天、下有地,将无限的宇宙容纳于中间的院落中。在这里,人与自然是和谐的,院与宇宙是同构的,在绵长的时间里,似乎已不再有“甲子”,心灵与万物可以共同地呼吸。
【作者简介】
玉佩,姚村镇西丰人,《西丰文苑》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