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海波随笔||1200年的瓷窑,80岁的他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5月25日,前往风景秀丽的天目山,参加“刘品三天目陶瓷馆”的开幕仪式。刘老先生今年整80岁,一席红装,一头白发,格外精神。谈起陶瓷,更是神采奕奕、滔滔不绝。
刘品三先生,是吉州窑木叶纹黑釉瓷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更是推动吉州窑文化复兴与当代发展的关键人物。
上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参与吉州窑的发掘工作,并全身心投入吉州窑的恢复与研究。那时的条件极为艰苦,他在自家灶头烧制实验品、在公共厕所改造的工作室里搭建窑炉,一路以来历经诸多不易。但正是通过他的坚持与不懈努力,吉州窑的制作工艺、纹样装饰、原料配釉及烧造工序得以逐一还原与延续。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吉州窑,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是庐陵文化架构中的一座丰碑。它兴于晚唐,盛于两宋。宋时,由于斗茶之风盛行,对茶盏要求自是十分考究。当时,社会青睐以黑色的茶盏与白色的茶汤相配,追求色彩反差而形成的视觉冲击力。因此,黑釉瓷在宋代风靡一时。当时,福建的建窑和江西的吉州窑都以此为特色,其中“木叶天目”等款式更是惊艳世界,享誉中外。
“天目”,实际上就是“黑釉”的意思,这是日本的说法。随着当时中国文化和贸易商品的西渡,这一极简、极雅、又变幻万千的艺术风格“俘虏”了日本民众。至今,“天目”在日本都被奉为珍品,是国宝级别般的存在,存世的3件完好的“曜变天目”现在也都分别藏于日本的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大德寺龙光院和大阪的藤田美术馆。据说,龙光院所藏一直作为佛器供奉而极少展出,就连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纪录片时,也无法借出摄像。在大德寺长达几百年的收藏史中,那只曜变天目盏仅公开展出三次,可见其珍贵。
△▲现存日本的三件建窑曜变天目茶盏
而在中国,随着元代社会掌权者审美偏好的转变,随着釉下青花的轰然现世,吉州窑、天目文化也逐渐从主流转向衰落。虽然尔后它沉寂百多年,但其生命源依在。它不紧不慢地保持着脉搏,等待着那个注定之人的到来。他会为它抹去厚厚的封存之土,再现它的光彩、再续它的血脉。
“千年古窑千年流光,还看今朝重放异彩。”如今,吉州窑窑火振兴、天目古瓷也在当代中国破土新生,在保护与传承中,在无数个“他”的努力下,天目这片土地焕发新生,地方文化的遗存也愈发活化,这无疑是振奋人心的。
而刘品三老先生天目陶瓷馆在此时的成立,意义更是非比寻常。它不仅是刘老先生艺术人生、一辈子对于吉州窑陶瓷辛勤的创作、全心付出所结出的宝贵硕果,更是许多人对于振兴与发展吉州窑、天目文化众志成城的期待与寄望所在。
这座陶瓷馆的成立,不仅代表着老先生陶瓷精神的长存与传承,同时,也必将成为一道重要的文化艺术风景、一个弘扬与传播天目文化的重要窗口,承上而启下。
这次的陶瓷馆开幕,云集了四面八方各路专家与陶瓷爱好者。同期开展的研讨会更是近距离走进天目窑的古往今来。从非遗保护、艺术创作、到文创产业发展、博物馆建设,方方面面深入研讨了天目的源流、地位、影响及其对世界陶瓷文化的贡献,更提出了如何联动吉州窑与建窑、构建天目大品牌与创新的理念课题。这样的研讨,对于天目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以及它的传承与发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管是对吉州窑、对天目文化、还是对中国陶瓷的发展来说,天目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成就都是弥足珍贵、值得骄傲的。这是中国人在陶瓷美学、在艺术文化上的智慧结晶,更是这方水土文化自信、文化归属感的深深命脉源泉之一。
其实,这也是陶瓷的精神体现。弘扬陶瓷精神,是弘扬陶瓷文化的精髓;对话世界,则是弘扬中国陶瓷文化的胸襟。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
天目与世界对话的新面貌
正徐徐向世人展开,
这是千年窑火的情怀,
更是使命和担当。
免责声明:
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往期精彩回放海波随笔||“艺术家”,何止是一份996的工作?海波随笔 | 走进人民大会堂
海波随笔|赏星云大师的“一笔字”海波艺术客厅|迎来冰岛前总统格里姆松艺术品,从“白立方”到“酒店客房”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瓷海新波
此文甚好,朕为你点赞!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