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问我:“诗人的信仰是什么?”
我答:“如果诗人有信仰的话,那就是信仰诗意和文字,诗意的文字便是诗人心中的神……”
我一直信仰文字,在文字中我找到了诗意,在诗意中我找到了自我。海德格尔说,天地间自从有了诗,人类便不再绝望。所以,只有诗意栖居,人类才会幸福。当一些出版人把文学杂志当作商品出售的时候,我却默默地办起了纯文学的杂志《明天诗刊》。它一直陪我走到今天,这是我的梦境?还是我的家园?我心里真的不清楚。有的朋友好心劝我,“不要办什么诗刊了,现在诗歌式微,写诗的人比看诗的人还多,你怎么还这么拼命办刊?”当时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因为这个朋友说的是事实。后来我就想:有时候做一件事情,真的是没有理由的,办诗刊,在诗意中生存,是我的理想,更是我的信仰!
现阶段,网络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平台,特别是博客与微博的普及让更多人有了表达自己的平台。但是,在市场经济下,各类文学网站都以自己的运营模式把网络文学推向市场,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表面上看,网络文学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并开创出新的文学样式,丰富着中国文学的内容。但从本质来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仍然是有质的区别的,网络文学为追求点击量而创作,因读者的鉴赏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网络文学的创作非常粗糙庸俗。而纯文学,主要是追求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并以“真、善、美”为创作目标,致力于纯文学创作的纯文学作家绝不会去考虑其作品的商业价值。所以,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较量的过程中产生了分歧,前者是以商品的形式存在,后者以精神食粮的形式存在。而商品只能在交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网络文学不管内容和文笔如何,只要能受到大众的追捧就可卖到好价钱。作为精神食粮的纯文学慢慢被大众抛弃,连致力于纯文学创作的作家、诗人都被边缘化,现今连“诗人”这个词在大众眼里都成了贬义词。因此,唯有始终怀着纯文学的梦,坚守纯文学的阵地,才有可能在文学领域开创一个新天地。如今,国家开始“反三俗”,提出要文化大发展,而发展纯文学是“反三俗”的一个重要途径,以雅反俗,以雅代俗,可净化人的心灵,引导人们从浮躁回归宁静!
其实,中国文学的起源是《诗经》与《楚辞》,这说明中国文学的最初样式便是“诗”。“五四”之后,中国诗人开始对“新诗”进行探讨,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中国诗歌的方向便发生了偏离,主要是由诗歌理论缺失引起的。因为在当时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否定了传统诗词后,传统诗词理论自然就失去原来的功用。此时,致力于“新诗”创作的诗人不得不从国外引用诗歌理论来构建中国新诗理论。然而,西方诗歌理论五花八门,足以让人眼花缭乱。于是当时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奇怪现象:一批一批的诗人成立一个一个小圈子,谁都不承认谁是诗歌权威。至此,中国诗歌理论的权威性慢慢褪色,诗歌也成为诗人小团体的精神追求而已。如戴望舒就是在那个年代产生的诗人典型,他的诗歌受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和法国印象派诗人魏尔伦等的共同影响,他一直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而不能自拔,这就注定了他的诗歌理论具有复杂性及片面性。而在当时来说,他的新诗理论确实有其可取之处,然而片面的侧重西方诗歌理论,颠覆中国传统诗论,使其对新诗的理解只停留在革命上,而不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简单来说,中国新诗的缺陷在于颠覆之后并未继承传统。所以,要发展纯文学,首先要重塑中国诗人作家形象,重振中国文学精神。其次要回归到古典文学里去吸收营养,继承中国文学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开创古今融合之路,这才是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我提出的“中国古今融合新文学”,就是提倡古今融合的创作方法,做到有破有立,既继承中国文学传统,又对中国文学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文学的真正繁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守进而发扬纯文学任重而道远,但我愿继续坚守中国文学精神,上下求索中国纯文学发展新路。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订阅 文化学者罗志渊
【渊品会:阅读,让你与众不同】内容涉及国学、教育、文化、艺术、文学、经典等精品,图文并茂、悦目养心。欢迎加入这片文化净土,一起分享人生感悟。
分享请分享朋友圈传递价值!
会员成为渊品会高端会员请点下面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