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张可驹评《琴与歌的学问:一代名师的教学随笔》

今人所犯的,不过是前人犯过的错误
——读弗里德利希?维克的大作《琴与歌的学问》
? 张可驹
通常说到弗里德利希·维克其人,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克拉拉·舒曼的父亲,并且在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传奇故事中扮演负面角色。维克是当时最重要的钢琴教师之一,而克拉拉是他门下最著名的“产品”。
几年前,本人在三联《爱乐》杂志上连载“散记历史上的女钢琴家”系列,其中对于克拉拉费了许多笔墨。还有哪位女钢琴家比她对音乐—演奏的历史影响更大?然而,越多了解这位钢琴家的崛起,我就越佩服她的父亲。
弗里德里希·维克
(Friedrich Wieck, 1785 – 1873)
人们实在需要留意,钢琴家当年并非作为克拉拉·舒曼,而是作为克拉拉·维克走向辉煌的。这很重要吗?对一位演奏家而言,天才是前提,是必要条件,可是如何采掘其天才,如同怎样打磨一颗巨钻,对于人们最终看到的成果而言,无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关于演奏和教学,维克不仅有自己的一套理念,更乐于著书立说,将这样的理念做完整地陈述。从规模来看,他的《琴与歌的学问——一代名师的教学随笔》是一本“小书”,所承载的分量却真的一点不小。这样一本19世纪的老教师的随笔心得,如今能推出中译本,可说是国内音乐出版的重要成就。那么问题随之而来,如果你不是维克的后辈同行,是否也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呢?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一代名师的教学随笔”这个副标题是中译本所加,原来的副标题太长,完整翻译的话,应该是:怎样教?怎样学?怎样建立一套有关音乐表演的判断体系?说实话,我认为应该用原题,同时“建立……体系”这句应该加粗字体,且用红色标明。
因为这真的非常重要,并且也是笼罩一切的观念——无论教、学、职业演奏、业余演奏、不同作品的欣赏,还是无论口头,或形诸文字地谈论音乐演出,建立这样的体系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可以说,这涵盖了音乐生活的不同方面。
原书封面
然而正是如此重要,乃至于核心的内容,在人们的音乐生活中往往欠缺。维克在这本书中,正是对于这种欠缺,及其所造成的恶果进行针锋相对、毫不留情地斗争。
美国的一位股神曾如此描述人们在金融市场犯错,大意是懂得门道的人赚钱的前提,正是今人所犯的,不过是前人所犯同样的错误。金融市场有自己的道德逻辑,重复犯错的状况却常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古典音乐的演奏与教学领域,恐怕不可谓不典型。
维克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大的快乐,作者固然底蕴深厚,文风却颇具幽默感。他自己化身为虚构人物,著名的钢琴教师多明尼,带着神童阶段的女儿,辗转于上流社会的环境,接触许多同行。在那样的环境里,人们谈论钢琴教学的不同方面,预备中的新人演奏家蓄势待发,业余演奏者也常在自家的客厅里露一手。维克对于错误的品味的描绘,可说是冷幽默的典型。
而他剖析错误的成因、本质,及其恶劣影响的文字,让人感到畅快淋漓之余,一个很大的疑惑可能就是:这真的是在说19世纪的事情?
乐器的外观改变了,很多深层的东西则不然
此书是“俄耳甫斯音乐译丛”中的一本,我碰巧认识丛书的主编孙红杰先生,某次读得开心,就给他发信说:谢谢引进好书,而我读着,始终感觉这完全是在说现在的事啊!
的确,还能是什么呢?今人所犯的,不过是前人犯过的错误。但如果说有什么差别,就是今人的纠错能力,几乎更让人担心了。很多伟大的演奏被视为过时,某些人无意,甚至有意地无视其中的成就,及其所指明的演奏艺术的方向与品味。《琴与歌的学问》一书中,不少内容是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出发,或许今天的教师们又有了其它教程,不学琴的人也未必需要去看。
可无论如何,作者所阐述的、他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所希望成就的艺术目的,仍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东西。很多家长也需要了解,因为书中反复暗示,或明示的内容,很多就集中于:你的孩子可能需要换老师了。
维克将自己有关教学的核心观念总结为“三件小事”——杰出的教师应当具备,至少永远去追求最好的趣味,最深刻的感受,还有最敏锐的耳朵。但这三件事,并非仅限于教学,而是深深贯彻于“怎样建立一套有关音乐表演的判断体系?”的不同方面。维克本人对这些方面各有精彩的论述,在此暂时难以展开,以后有机会详细谈。其中很突出的一点,也就是这本书的标题,《琴与歌的学问》。
克拉拉·舒曼
(Clara Schumann,1819 – 1896)
在传统的演奏美学中,演奏乐器这件事,同歌唱有最深刻的关联。很多歪曲的品味,其本质是背离了自热、恰当的歌唱的精神。然而人声的歌唱本身,同样容易陷入低品位与坏方法的误区。其成果,可说不仅骇人听闻(对听众),也是毁人不倦(对歌者)。
维克对于歌唱美学的研究,特别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仅深入反思了键盘上的歌唱方法,对于人声的歌唱本身,也有着极深的研究。他在分析演奏法的过程中,常举杰出的歌唱家为例子。我们都知道,这也是肖邦对于学生的建议:去听鲁比尼的演唱吧。维克在他的书中,对于人声歌唱的美学与技巧,也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论述。
其中某些具体的技巧方法,如今可能已不再适用,作者所指出的美学本身,却依然值得人们深思。如此对于歌唱的深入研究,让他最直接地将“琴”与“歌”并列,以此归纳自己的理念、系统。
作者简介
张可驹:乐评人,长期在三联《爱乐》《音乐爱好者》《音乐周报》,及上海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公众号等媒体撰文,微博:Kempff946,公众号:品古典音乐之乐
点击图片查看书本详情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购买本书
或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进入西南师大出版社音乐分社微店选购更多书籍!
▇ 俄耳甫斯音乐译丛
发布译丛资讯 | 征集翻译选题
招募合作译者 | 倾听读者反馈
搭建交流平台 | 传播学术思想
▇ 扫码关注丛书动态
编辑:王随缘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