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晋王杨广和隋炀帝是不是一个人呢 晋王杨广和隋炀帝是不是一个人物

晋王杨广和隋炀帝是不是一个人

是同一个人。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于604—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次子,即位前为晋王。

隋炀帝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并迁都洛阳,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又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浑,使隋朝达到极盛。

但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滥用民力,引发大规模的叛乱。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缢杀,隋朝灭亡。

延伸阅读

隋炀帝就是杨广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于604—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次子,母文献独孤皇后。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

隋炀帝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并迁都洛阳,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大业盛世”,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又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浑,使隋朝达到极盛。

但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滥用民力,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民生不堪重负,引发大规模的叛乱。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摇摇欲坠,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部将缢杀,隋朝灭亡。

隋朝末年杨广如何失去权力

隋炀帝杨广究竟是如何失去权力的:

1、残暴百姓,国富民困,引发了各地百姓纷纷起义

在拥有无上权力之后,在充沛的财富面前,隋炀帝渐渐将自己的好大喜功,骄奢无度表现的淋漓尽致,甚至走上了一条残暴百姓的道路。

隋炀即位第二年,命宇文恺、杨素大兴土木,重建方圆二十七公里的东都洛阳,每月须征发200万劳工,日夜不停的施工。

开通运河、修筑长城、每年极尽奢华的外出巡游、还有“无隔夷夏”的开放政策等等,隋炀帝导演的这一桩桩看似国家富足的景象背后,是百姓长期陷于饥寒交迫的悲惨境地,是了无止境的徭役需索和死者无数,是民不聊生和怨声载道。

但其本人对这些却置若罔闻。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帝王,他宁愿粮食烂在仓库里,也不愿用来救济穷困潦倒的百姓。

明清之际的学者唐甄曾指出:“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

隋文帝为自己的儿子,留下了丰厚的物质积累后,隋炀帝又继续置仓储粮,国库之财也是堆积如山。而在隋朝灭亡之前,民间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这是《隋书·食货志》里的记载。也就是说,粮食或堆积在仓库之中,或由官吏豪绅据为己有,或运到边境以供战事,总之都没老百姓的份。

开始的时候百姓们还能吃树皮、树叶,后来就吃土、吃稻麦的秸秆,最后甚至发展到人吃人的悲惨程度。

加之,赋税日益沉重,官吏大肆贪虐、残暴苛剥百姓,使得老百姓生活极度困顿。走投无路的百姓迫不得已只能揭竿而起,各地的农民纷纷聚众起义。

公元 611 年 ,齐郡邹平(今山东邹平县)人王薄,自称“知世郎”,号召民众起义开始,起义就接连不断,一直到隋朝灭亡。

而隋朝国库中堆积如山的粮食,也成为起义军或割据者号召百姓的物质基础,他们纷纷以“开仓赈粮”为号,聚集百姓。

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失利时,他的谋士李子雄为他出谋划策,让他出兵拿下永丰粮仓,以图再起。

马邑鹰扬府校尉刘武周起兵,在宣导百姓时说:“壮士岂能坐待沟壑!今仓粟烂积,谁能与我共取之”来激励起义者。

隋末最大一支起义军,瓦岗军也是通过占据洛口粮仓,放粮赈济百姓来收拢民心,从而达到强盛的目的。

就连后来的唐高祖李渊起兵时,也是通过开仓赈济贫苦百姓来招募兵卒的,而且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也多次通过开仓放粮来拉拢民心。

隋炀帝一手造就的“国富民困”的局面,使得各地民众纷纷起义讨伐,直至隋朝灭亡;或者说,是他无视百姓困苦所积储的粮食,成为了促使隋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2、隋炀帝错误的军事改革,以及滥用兵力,导致军事力量崩溃

隋朝对军事制度所作的重大忆往昔,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

如 “兵农合一”,府兵由原来身份低下的职业兵,变成了“一与民同”的兼业兵,从“南征北战,居处无定”变成了 “垦田籍账”的小农,身份地位大为提高,战斗力大为加强。

同时,府兵成为直属朝廷的武装,有力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拥兵自重,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

但隋炀帝犯下最大的错就在于,废止了总管府这一机构的设置。总管府的设置,原本是为拱卫京师,巩固边防,控制地方政局,稳定地方秩序。

现由于总管府的废除,使地方失去了有效的统一管理机构,府兵、郡兵各成体系,互不统辖,从而大大削弱、分散了军事武装力量。

这些都为农民起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地方官吏和军事将领的反隋割据,提供了有利条件。

以及,皇帝和中央朝廷若是对军事指挥权控制得太死,将帅便失去了快速应变的自主权和灵活性,消极、被动、坐失良机。不得不说,这也是隋朝后期在对内对外军事行动中,频频受挫、一再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由于隋炀帝的为所欲为,无限制地扩充兵源,滥用兵力,府兵制的优越作用非但没有得到发挥,最终却走向了它的反面。

开凿运河、修筑长城、营建东都、建离宫别馆、造舟船、挖长堑、通弛道等许多大型工程,无一不用大量军士参与劳作、保卫和督役。

特别是隋炀帝发动的三次征伐高句丽的战争,为了实现他尽早消灭“中原的潜在威胁”这一政治意图,将整个国家拖进了灾难性的境地,几乎将隋王朝推向崩溃的边缘。

为了这场战争,炀帝先是运用了全国的力量,为供应军需督造战船、制造陆路运输工具、征发民夫和船只将黎阳和洛口积存的粮食,运往涿郡;山东诸郡负担尤其重,牛车用完,竟征发人力推车。

隋朝在最鼎盛之时,全国人口也不过才四千多万,大规模地征发工匠和民夫,以及严酷的政令造成死伤无数,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不说,在公元612年,第一次征伐高句丽时,炀帝更是动用隋兵113万人之多。

征伐过程中,隋炀帝严令诸将在前线的所有军事行动,都必须及时向他汇报,等待他的诏令行事,以致贻误战机。最终,炀帝的刚愎自用让隋军损失惨重,大败而归。

隋炀帝前后三次,连年大规模征调民力、兵力讨伐高句丽,严重破坏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对国家政治和经济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另外,由于罢兵户为民户,军人与民同样受田,虽免其赋调,但府兵们为国效命,资粮给养却要自备。许多府兵因此穷困潦倒,被迫出逃,甚至自残肢体以逃避兵役,最后导致兵源日渐枯竭。

加上连年征战,剩余的府兵们困苦不堪,以及得不到正常的训练,战斗力大为削弱,军无斗志。

公元615年八月初八,隋炀帝统领数十万禁军北上巡塞,遇见了突厥大军突袭,隋炀帝被困于雁门郡城内。

突厥大军攻克了全郡四十一个县中的三十九座,而隋军却连突围的能力都没有,只能据城死守,苦苦支撑。直到九月十五,突厥始毕可汗才解围离去。

可以看出,三伐高句丽后的隋军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导致了隋军在面对突厥大军的袭击中,战斗力近乎为零。

由此种种可见,隋炀帝这种过于集权式的军事改革,以及滥用兵力,使得隋军之威武与震慑已不复存在。

3、难逃亡国之君的结局

由于隋朝政权是通过宫廷政变建立的,以杨坚为首的新的统治集团,都是来自北周的政权内部。

而南北朝时期,不仅存在着尖锐的阶级矛盾,还有着复杂的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换句话说,隋王朝本来就是建立在危机四伏的基础之上。

公元616年,国家已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隋炀帝不顾众臣的劝谏,仍然第三次巡游江都,也就是今天的扬州。

这时,一些对中央不满的贵族、地主、官僚趁机纷纷起兵反隋,割据一方。其中以关中地区为最多,因而中原大乱。

其实,早在隋炀帝第二次出征高丽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在河南黎阳,即今浚县督运军粮时,看到百姓饱受徭役之苦,人心思变,遂趁机起兵。许多农夫因不堪劳苦参加了他的队伍,一些达官贵戚子弟也前往归附,一时声势浩大。

虽然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不是引起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但当它在一定的条件下爆发后,必定会加速帝国统治的覆灭。

中原大乱后,隋炀帝不敢北归,在江都修建了丹阳宫,欲拒保丹东。但随同的将士中诸多都是关中人,怀念家乡,时有逃亡。

伴随着农民起义的高潮迭起,公元618年,隋朝大将宇文化及发动兵变缢杀隋炀帝,统治中国近38年的隋王朝到此结束。

但由于隋炀帝急功近利而残暴百姓、滥用兵力等原因,造成了隋王朝二世而亡。或许他的经历正印证了那句老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杨广虽然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方面他也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帝王。

“要想富,先修路。”杨广下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了大运河,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使南北东西各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得以通畅。

之后杨广又开始完善教育,首先把科举制度搞起来,恢复了国子监和太学,让天下有才能的人能够不问出身,报效国家。

其次,不扩大版图,怎么好意思说雄才伟略?于是杨广东西南北打了个遍,陆续灭掉交趾、林邑、契丹和琉球等小国,更是亲自跑到青海高原去逛了一逛,顺便灭了吐谷浑,打下半个西域和整个青海,在他父亲杨坚在位期间,灭了南方的陈朝,也是杨广带的兵。

杨广在位5年,就将隋朝的国力带领到华夏史上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之后大唐的繁盛,毫不夸张地说,又很大一部分是杨广的隋朝为其奠定的基础。

但杨广最被后人所诟病的是,他有些操之过急了,当时的四大门阀把持全国,想要废掉一个皇帝也不是不可能的,杨广不高兴啊,一国之君还能让你们废了?这下门阀不高兴了。前面做了那么多事情劳民伤财,百姓也不高兴了。

上下都得罪了个遍,孤家寡人的杨广怎么也干不过全国人民,结果天下大乱,这才有了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的事情。

可怜杨广一代帝王身遭横死,死后还被后来的李唐王朝安了个“隋炀帝”的嗜好。

西方称隋炀帝是什么

西方称隋炀帝是天可汗。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本名杨英,小字阿囗,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

杨广美姿仪,少聪慧,初封雁门郡公。开皇元年(581年),册立为晋王,参与灭陈战争。开皇二十年(600年),册立为皇太子。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正式即位。在位期间,在前人修的众多运河基础上疏浚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迁都洛阳,改州为郡,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大业盛世”;又改度量衡依古式;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又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浑,三征高句丽,使隋朝达到极盛。

但杨广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滥用民力,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民生不堪重负,引发大规模的叛乱。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摇摇欲坠。

大业十四年(618年4月11日),江都兵变之后,为宇文化及叛军所缢杀,隋朝灭亡。杨侗追谥为明皇帝,庙号世祖;唐高祖李渊追谥为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追谥为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四十余首。

杨广死时年龄是多少

隋炀帝(569年—618年4月10日),公元618年4月10日被杀,死时49岁。杨广在位13年(604年——617年),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文帝杨坚的次子,母独孤皇后。对于国政,他也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主政后,他巡视边塞拓、开通西域、推动大建设。 然而最终因人民负荷不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穷兵黩武,遂以残暴留名于世。有人拿商纣王、秦始皇等与他相比,并称暴君。

杨广的真实历史原型

你好,杨广的真实历史原型是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本名杨英,小字阿??(“??”字读作“摩”,写作“上麻下女”,部分网上系统无法显示此字,参考相关实体书)[135],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

美姿仪,少聪慧,初封雁门郡公。开皇元年(581年),册立为晋王,参与灭陈朝,阴谋夺宗。开皇二十年(600年),册立为皇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正式即位。在位期间,在前人修的众多运河基础上疏浚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迁都洛阳。改州为郡,又改度量衡依古式;频繁发动战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引发全国范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隋朝崩溃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4月11日),江都兵变之后,为宇文化及叛军所弑。杨侗追谥为明皇帝,庙号世祖;唐高祖李渊追谥为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追谥为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四十余首

还原真实的隋炀帝杨广

挺有魄力非常聪明的一个人,并不像野史当中说的昏庸无道,残杀无数。翻看唐朝历史就会发现其实唐太宗也是再走隋炀帝的老路,征高句丽。真实的隋炀帝战略上没有错,修运河,讨伐高句丽。可惜的是由于讨伐高句丽失败,加上大运河没有马上体现出作用,民间爆发起义,各地士族趁机造反作乱,隋朝就这么短暂灭亡了。

一口气看懂隋炀帝杨广的一生

杨坚晚年期间,听了独孤伽罗的话废除了太子杨勇,决定让晋王杨广成为新一任的太子,这个决定,为之后的隋朝灭亡立下了一个种子。大家也可以理解为,杨广之所以能够成为太子,少不了关陇集团的背后支持。但是如果想要更好地掌握皇权,那么就要选择摆脱关陇集团的束缚。自从杨广上位之后,先是东迁洛阳,能更远地离开关陇集团后来重新启用山东氏族,为了能够打破关陇集团的人才。

后来自己娶了萧皇后,为了就是联姻。修建隋朝的大运河,想要得到南方的经济支持。在不断强大自身条件的同时,杨广三征高句丽,想要从军事方面消弱关陇集团的实力。杨广虽然开创万国来朝的盛世,但是自己太心急,操之过急使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引发了百姓的起义,导致天下大乱。公元617年。李密率领瓦岗军向各国郡县发布檄文,隶属杨广十大罪状。李渊看到天下大乱。隋朝灭亡的局势不可扭转便有了取而代之的念头。李渊的母亲是独孤伽罗的亲姐姐,同样都是出自关陇集团,在617年的5月份。李渊起兵攻入长安,拥护杨广的儿子为帝。

公元618年,宇文化发动江都之变,弑杀杨广,杨坚的孙子杨浩称帝。之后宇文化被封为大丞相,把握朝堂的政事。杨广遇难这事并不能隐瞒多久,后来被洛阳的群臣知道后,没有一刻犹豫便拥立杨广的孙子越王称帝,后来李渊被迫拥立自己的傀儡皇帝杨佑禅位,改国号为唐。自此隋朝正式灭亡。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