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给社会“兜底”的小姑娘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578篇文章
超喜欢的一首歌,单曲循环系列。
头图为云南女孩魏月董。
(一)
志气,其实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大志易怀,梦想好立,但能真的憋着一口气,咬着牙,绷紧每一根神经去达成一件极艰难之事,是确确实实需要一股“狠劲儿”的。在我看来,21岁的小姑娘魏月董和她的丈夫鲍三办就是这样的“狠人”。
3年前,魏月董和死神擦肩而过,她坐在丈夫驾驶的电动车上遭遇严重车祸,夫妻二人均陷入严重昏迷之中。魏月董的伤势极为严峻,CT显示,魏月董呈特重型颅脑损伤,她出现了严重的脑出血,颅骨骨折从右边的颞叶一直横跨到左边的颞叶。在接诊的佛山岭南医院的案例数据库中,这样严重的颅脑损伤,病人的存活率不到10%。
夫妇二人均处昏迷中,无人支付救治费用,又无家属签字,但医院还是决定救人为主。这一救,就是4个月,魏月董的医疗费总计达到了18.7万元。魏月董的丈夫东凑西借,只交了一万多块,这并不是一个具有抗风险能力的家庭。岭南医院在院内发起了公益筹款,加上事发车主和保险公司的赔付,加起来一共13万元多一点。截止魏月董出院时,她尚欠医院53829.68元。岭南医院的ICU护士长王龙娟说:她出院时说会回来还钱,但是,我们期望值并不高。
3年来,医院没催过魏月董还钱,实际上,他们也没指望魏月董还能还钱。一方面,如果你有做医生的朋友就会知道,但凡上点规模的医院,每年都会遇上一些“老赖”患者,几乎所有医院都有一大笔难以追讨的“历史旧账”,你在百度上搜索“欠医院钱不还”,能得到1亿个结果。
我看了几个提问者的描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得到救治后都欠了医院一笔数额不等的医药费,内心都觉得不安,但是,都不打算还钱了。另一方面,魏月董夫妇也的确堪称一贫如洗,两人原本就无甚积蓄,车祸后由于魏月董没钱再做颅骨修复手术,所以实际上丧失了劳动能力。丈夫鲍三办只有初中学历,也缺乏有含金量的技能,小伙子只能去纱厂做搬运工。鲍三办并不强壮,他每天要扛着200斤的货物,从早晨6点一直干到晚上,每个月可以赚4千块。
欠医院的53829.68元,对这两个年轻人而言,是实打实的“天文数字”。但夫妻两个人心里都攒着一股劲,对于还钱,两颗心从未有过分歧、懈怠和迟疑。“钱,肯定、必须要还上。”(二)鲍三办的4千块工资被分成了三份,1千块打给家人,1千块用作生活费,剩下2千块雷打不动地要存起来还债。佛山并不是生活成本很低的城市,每月1000块的生活费,对于一个三口之家,其拮据程度可想而知。他们退掉了月租350的出租屋,搬进了月租只要160块的简陋房子——实际上这都不能叫房子,更像一间砖砌的窝棚。
除了吃饭,丈夫鲍三办几乎没有其他额外消费,“只有一两套衣服换着穿,他的T恤和短裤洗得干净,但近看有好几处破开的小洞。”魏月董从来不去超市,“因为超市不能讲价。”去年,他们的孩子出生,没什么文化的夫妻俩,给孩子的学名和乳名都添了一个“富”字。
这样的日子坚持了三年,丈夫没有抱怨,妻子没有犹疑。攒够钱的那天,夫妻二人联系魏月董的主治医师,医生得知3年前出院的患者提出还钱请求时,一度感到神情恍惚。岭南医院的院长说:她能来还钱,我们医院从上到下,没一个能想到。
7月8日,魏月董在反复核实欠款金额之后,在POS机上输入了支付密码。压在夫妇两个人心口上905天的大石头,终于挪开了。丈夫鲍三办开心的像个孩子,谈到还钱,他一直止不住笑:“终于轻松了,还完钱出门我都差不多被风吹走了!”
(三)现代人谈起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多是一副海市蜃楼的心态:相信有,也听说过,但不指望自己能遇上。说起来,魏月董和鲍三办这两个年轻人,其实也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儿,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站在现实的镜面上,他们的故事确确实实又是一场“海市蜃楼”。人们常常会赞叹那些逆风翻盘的故事,恰恰是因为在大多数的人间剧本里,被飓风吹落至谷底的人,后来再也没能爬上来。爬上来并不容易,很多人不具备那个能力,但在更多的故事里,是跌落之人,丧失了心力。当一个人再没什么可以失去,努力、奋斗、希望、坚持这些词汇就会显得可笑又可鄙,这时候,抱怨社会和自我放弃恰恰是最容易的。人在逆境中,其实非常容易放弃自己,放弃那些自己曾誓死坚持的所谓“底线”。面对放弃催债,已然认赔的医院,面对窘迫的现实生活,面对卡里逐渐增加的存款,甚至仅仅是面对舍不得给孩子买的一个玩具,一口零食……对于魏月董夫妻而言,窘迫的现实里,有一万个理由可以为不还钱,寻求一个心安理得的心理支撑。但他们心里的那口气,始终没有松。想起我的朋友老陈,8年前被他的铁杆兄弟借了2万块。8年来,他远方的铁杆兄弟忙着换最新款iPhone,忙着买车买房装修出门旅游,可每次谈到还钱,都是一句话:最近哥们儿实在手头紧!前天晚上,魏月董的故事上了央视。她没钱再做的颅骨修复手术,也在多方援助下顺利完成,佛山一家公司还给鲍三办提供了新的工作岗位,开叉车,并且连学习叉车也是免费的。令人暖心的故事,迎来了皆大欢喜的美好结局。当然这样的故事,并不是每一次都能迎来那个“最美好的结果”,但这也正是这个故事真正打动我的地方:他们并不是为了那个“皆大欢喜”的结果而精心策划,他们一路努力,只是为了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我常常觉得,为社会信任裂痕“清疮”,消弭群体之间的偏见积怨,很多时候不是在于富豪榜上的神豪大笔一挥又捐了几个亿的豪横,而是像魏月董这样的打工妹省吃俭用还上5万块钱的倔强。像魏月董和鲍三办这样的人,恰恰是为“社会兜底的人”。因为魏月董夫妇这种笨拙的坚持和朴素的价值观,人们谈起信任,诉说责任,迈出家门与陌生人握手,和孩子讲起勇气、担当和善良,才不至于是一副凌空蹈虚般的狼狈。希望这个21岁的小姑娘能活的开心,祝他们一家幸福。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继续阅读】
全网群嘲的《平安经》,也曾被人认真对待
中美之间,旧秩序何以崩塌?
我对央视3·15晚会,早就没什么期待了
一个资本和“小丑”都在狂欢的时代
那道“墙”越来越高了
【作者简介】
慧超,前媒体人、资深品牌公关顾问
作家,已出版《这个世界不欠你》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思维补丁】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