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12位爱写作的小狮子受邀成为“城市记忆”主题文旅线路——“天街寻踪”线路的首批小小体验官。
这是杭州市文广旅游局联合各旅行社,推出的十条“城市记忆”主题文旅线路产品,12位小狮子在热闹的鼓楼街头相聚,在特邀分享师、杭州历史文化学者仲向平的带领下,踏寻老杭州的千年记忆。
大家一路走过鼓楼、南宋书房,沿着大井巷的石板路穿进胡庆余堂,在熙攘四拐角追忆百年繁华,还体验了非遗项目“萧山过江布”,亲手浆染一方手帕。
经过这次的“天街之旅”,小小体验官们得到了不少收获:
来自丁兰第二小学的刘柯藻对河坊街的印象,还停留在有定胜糕、串串等好多美食的“小吃街”。可这次不同,“我们一路深入了解这个热闹的街道,原来还有这么多杭城老底子的味道。”
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的吴悠冉说,为了这次活动,把冲突的课程改期了,平时来河坊街玩过,这次比以往每次的收获都多,都是教科书里没有的人文知识。
闻涛小学的莫晨凌,特地回到这片妈妈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寻访过去的记忆。
这次行程不但让小朋友们收获满满,还勾起了一些从小住在周边的家长们满满的回忆。
胜利小学顾舒涵的妈妈从小在河坊街长大,回忆起小时候的河坊街。马路窄窄的,两边都是两层楼的房子,我们家住河坊街125号,楼下是客厅、厨房、楼上是前后两个房间。当时的河坊街也算的上是“车水马龙”,唯一的一条公交线路8路车每天在街上来回。
“羊汤饭店”的羊汤、烧麦可是出了名的好吃。万隆对面是“张允升”,那时候的它就如同现在的“银泰”百货,吃穿用度都可以在那里买到。
那时候的“孔凤春”简直就是现在的SKII,我还记得它家的珍珠蜜,擦在脸上润润的,有一股淡淡的桂花香味儿。老年人则喜欢买它家一袋袋的润肤霜,买回来装在自己家的瓶子里,有粉色的、白色的,一到入冬时节,那可是要排着队买的。
那时候家里没有自来水,家里用水都是靠去井里打水的,大井巷自然成了打水的地方,无论男女老少,一人一个小扁担,两个桶。每到夏天,大家会把西瓜、啤酒、汽水放在桶里,浸在井水里,到吃的时候拿出来,就冰冰凉凉的,如同现在冰箱里拿出来一样。
作为小小体验官,孩子们也用自己的视角记录了这次活动,写下日记发给我们。
皇城根下河坊古街
顾舒涵
杭州市胜利小学(钱塘校区)
305班
星期天下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天街寻踪”活动。
我们的集合地是望仙阁,我其实经常从那里经过,可却从来都没有留意到它,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原来名叫“望仙阁”。集合后“寻城记”的哥哥给我们发了活动标签,这样我就可以轻松地知道谁是和我同行的小伙伴了。
活动邀请了研究杭州历史的仲爷爷来给我们做全程讲解,仲爷爷先就近带我们参观了望仙阁,原来啊,它是南宋遗址上的“宋式风格塔楼”,有45米高呢!它可是这一带最高的建筑,登上望仙阁可以看到四面八方不同的风景,视野十分开阔。
接着,我们参观了鼓楼、大井巷、胡庆余堂、清河坊古街、南宋书房……我好喜欢“南宋书房”,那儿到处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经典书籍,比如说《山海经》、《西湖民间故事》等充满趣味和神奇的书,让我看的爱不释手。我们一路走,仲爷爷一路讲,我渐渐了解了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故事,知道了胡庆余堂的由来,张小泉剪刀的由来……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环翠楼”,一听这个名字,你一定以为是座楼吧?哈哈,那你就错了,它可是一条巷子的名字,是上下吴山的千年古道呢!这个名字据说还是南宋皇帝宋高宗取的。
最后,我们跟着寻城记的哥哥一起去了“吴越人家”,这也是这次活动中我最感兴趣的对方,因为我们可以体验“萧山过江布”的制作。一上楼,一位穿着蓝色扎染布衣服的奶奶迎接了我们,奶奶先给我们讲了“萧山过江布”名字的由来,然后告诉我们染布的步骤和过程,我们就开始体验染布了。我先把布卷起来,用皮筋绑好,接着把卷好的布放到用植物煎出汁水的锅里染,等布染上颜色了,把布捞出来,摊开烘干,这样就大功告成了。看着自己染的手帕,我特别高兴,这可是我自己的劳动所得,这可是全世界唯一的图案哦!
今天我对熟悉的河坊街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这次天街寻踪的活动,让我动手又动脑,收获了满满的知识。原来知识不仅可以从书本中来,也可以从边游边玩中来,我实在是感到太开心了!
指导老师:毛恬雅
萧山过江布
叶梓萌
杭州市闻涛小学
405班
你知道关于衣服颜色的知识吗?你知道从吴越开始,杭州先民用蓝草种植,蓝染技术也开始衍生了吗?你知道“萧山过江布”吗?
今天,我随着爱写作狮子的寻城记活动,去寻源探秘。
走进清河坊古街的一家名叫“吴越人家”的古文化服饰店,你仿佛穿越到了宋朝,其中就藏着过江布的奥秘。听萧山过江布的传承人吴莹奶奶讲,在宋朝,穿的衣服颜色是有规定的,可不能随随便便地乱穿衣服。黄色,是皇帝穿的;红色,是大臣穿的;蓝色,才是百姓穿的。衣服的颜色,就来自杭州的萧山。在萧山的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干活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白色衣服上就被染了色,摔跤的地方种着蓝草,于是人们就知道植物可以染色。比如,菊花染成灰色,茜草染成红色……萧山先人在葛岭找到蓝草,用于印染,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创造了衣服的颜色,靠着一根扁担两条腿跨过钱塘江,将这门手艺穿了出去,“萧山过江布”的名字也就是这么给叫了出来。我和小伙伴们都听得入迷,对这门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吴奶奶介绍完历史故事,就教我们亲自动手用茜草做一块手帕。我们先把白手帕拧拆四层,再用牛皮筋绑住。我把它绑成了一个白胖娃娃,对着它念了句“吉祥如意”,然后它被我放在大锅中泡澡。过了一会儿,我把它拿出来拧干,摘掉皮筋,平铺开来,惊讶地发现,一朵印染着美丽大花的红色手帕出现在我眼前。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赞叹这个手艺实在太奇特了。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大人常说这句话,我原本以为这仅仅是用来教导我们小孩子要好好学习的俗语,我今天才知道,它还和杭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的就是“萧山过江布”咧!
游街寻踪
刘柯藻
杭州市丁兰第二小学
301班
今天寻游的是一条杭城很老的古街,很荣幸参加这次“寻城记”跟着一群不认识的同龄人一起寻游,还有一位很有学问的教授陪同探访了好多老底子的故事。
寻游的地方就是河坊街,我妈妈带我来了好几次了,记得上次来我还吃了定胜糕、串串好多的美食小吃,这里简直是一条很普通的旅游小吃街。可这次不同,我们从望仙阁开始出发,探访了鼓楼、一路深入了解这个热闹的街道,原来还有杭城老底子的味道。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百年老店——胡庆余堂
你知道吗?胡庆余堂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呢?胡庆余堂的创始人——胡雪岩,他的妈妈病重,却买到了假药,一气之下创立了这个药堂,到现在都已经一百多年了。
后来我们来到了一条小巷子,门旁边还有石狮子,白墙黑瓦,特别的像一户人家,万万没想到,原来是一家书店,在这么喧闹的地方居然还有书店,而且又是摆放很多专业的美术书,不是教授带着来,我们肯定寻找不来。里面人不是很多,反而我们一群人进去,有点打扰到了。
这次虽然不是美食小吃,走走旁边的小街道,小巷子,听教授讲了好多没有听过的故事,还在吴越人家体验了一次扎染,涨了知识,下次再来,我会穿上古代的服饰,做一次南宋人在来体验古街的韵味。
工匠精神—–坚守
周奕杨
杭州天地实验小学
503班
你知道工匠精神最可贵的一点是什么吗?
在周末爱写作的狮子组织“天街寻踪活动”中我找到了答案, 那就是坚守。
穿过朝天门,走过一条条林荫小巷,老师突然在一家略显破旧的小店前停住了。我抬头一看,“潘永泰棉花店”映入眼帘。店里的墙壁潮湿、颓败,隐隐约约能看见一丝墙纸脱落的痕迹。四壁没有刷上白漆,保留着原来的石灰色,一包一包的棉花整齐地摆放在墙边的长凳上。不难看出,这是一家有点年份的棉花店。它与周围其他店面焕然一新的装修有点格格不入。
我感到一阵诧异,为何老师会在这样一家棉花店前停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是一家很伟大的店铺”,老师说,“如果他们把这家店铺租出去,一年的租金可达到90万,他们的生活可以很轻松。但是为了传承弹棉花这一门手艺,他们选择留下来继续他们这份辛苦的工作。”正在这时,店中的一老一小走了出来。老奶奶脸上的皱纹,透露着岁月沧桑的智慧与不易但是她脸上的笑容告诉我们,她是快乐的。跟随着老奶奶的是一个二三十岁的小伙子,我估摸他是老奶奶的孙子,他热情地朝我们招了招手。弹棉花这门手艺很辛苦,收入也非常微薄,但跟他们交流中发现他们为自己能成为这门手艺的传承人而感到自豪。但由于时间原因,我们未能多聊,就去了下一个地方。
一路上,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会选择留下来继续从事这份坚苦的工作,放弃可以靠租金坐享其成的轻松生活?最后,我明白了。一定是一颗热爱这门手艺的心,让他们选择了留下来坚守。这不是就工匠精神最为宝贵的一点吗?
致敬,坚守工匠精神的人们!
天街寻踪-杭城九墙
吴悠冉
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
402班
寻觅旧时岁月,回顾历史记忆。今天,我和同学们在‘爱写作的狮子’的带领下,开启了天街寻踪的探索之旅。
一路上,我们探访了聚仙阁、鼓楼、清河坊古街等地。其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杭州九墙”。杭州九墙是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教授设计的作品。它真实地记录了老底子杭州人的生活场景,承载着老杭州人五味杂陈的记忆。
我一看到这组怀旧墙,就被吸引住了。墙上都是黑白画,画中的人穿的衣物、用的物品都和现在不太一样。仲老师指着墙面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吃的米、油还有肉等大部分生活日用品都是要凭票供应的。那时的人们,为了购买一个冰箱,不仅要凭票还要排起长达几米的队伍。如今,因为有了互联网,我们都可以足不出户的网购……”我想:和那个年代相比,现在的生活可真便利。
仲老师还说:“我以前的家就藏在这些照片里。”我认真地看着那黑白墙面上的房屋,破破烂烂,只有白色的墙面和茅草做的屋顶。再看看现在,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如雨后春笋般座落在城市各个角落。我想:比起以前,现在我们的家可真舒适。
再看那墙面上的茶馆,也只是一个露天的小平地,几把藤椅、几张桌子,几把茶壶,简简单单就是一个茶馆的全部面貌。而现在的茶馆,早已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精致的房屋,优雅的茶壶,早已是茶馆的标配。再看看马路两边的行人,每一个脸上都洋溢着微笑。我想:现在的人可真幸福。
墙上的一张张黑白画,好像一个个故事,把我带入了杭州人以前的生活,也把我带入了深深的思考:人类是一直在进步的。从今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将来,为人们更舒适、更便利、更幸福的生活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