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8日第227期 总710期
杜文亮,男,北京市顺义区人。喜欢文学,酷爱创作,并笔耕多年。作品以小说、散文、文史研究体裁为主。现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坚持写作,迄今为止有多篇首作品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
接昨日上文
东直门枢纽站,粥一样的人流。虽然不是上下班的高峰,旅行的人们还是急匆匆进站,急匆匆出站。老柳看到的全是人的身影,听到的也是许多人聚集的说话声,擦肩而过的都是人在运动。他见不到一个熟人,和谁都搭不上话,也没有一个人理会老柳的存在。人!人!!人!!!对老柳而言,他们都是陌生人。老柳加入了粥一样的人群,他有了喜悦和满足的心情。这儿是他急需要来的地方,他要从这里巡视出人学来。万一碰到个学问大的人,给咱一点拨,让咱开了窍,咱这创作者的梦不就能实现了吗!
看似漫不经心的老柳,用一双侦探兵似的眼睛,寻视着拥挤的人群,盼望着能看见鲜活的人和事,再化做灵感瞬间驻入他的大脑。老柳没有目的地可去,也没有别的事儿要办,自然就没必要进站了。进站是需要花真金白银购票的,那是浪费资金。从军出身的老柳,转业后也有了经济头脑,不花钱能办到的事儿,就坚决不花钱。何况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学了,更不是花钱能买到的,要用目光去探寻,用大脑去思索得用灵感去理解。
老柳站在进站口一侧,用审视的目光开始全方位的察言观色。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结伴而行的,也有单独行走的,有肥胖者;有瘦弱者,有欢声笑语者;也有沉默不语者,有享受生活的年老者;也有为事业奔波的青春族,有提包负重的;更有一身轻松轻松的……千姿百态各色人等,就是没有像老柳那样的驻足而立冷眼旁观者。与众不同的老柳,没有引起众多匆匆行者的目光,但却没有一个人能逃离他的慧眼。老柳快速地调整着目光,一会儿向进站口这边看,一会儿向出站口那边看。看着,看着,他看出门道儿来了。所有人到检票口,统统做着一个动作——刷卡。就是这张没有半个巴掌大的卡片,制约着所有的人。没有这张卡,无论你权利大小,无论你地位高低,无论你是贫是富,統统寸步难行。是谁设计出这样的先进方法,不徇一点私情地替代以前的人工售票检票的方式。能设计出这这种方法的人,他的智商得高到什么程度啊!这种智商是人学吗?和人学是一个范畴的吗?老柳是来寻找人学的,他不具备给发明者下定义的资格。
人类经常是这样的,大脑比身体更容易疲劳。
老柳转到出站口一侧,极力用大脑细胞換取着他需要的人学。这里没有人唠叨他,没有人烦恼他,更没有人催促他。不像家里那位亲密女人,随时随地可以发个指令,干扰他的思路,使他干不成正经事儿。老柳没有刻意理解过人学,今天他要细致的、细密的、细腻的理解理解人学。从而发现人学、掌握人学、运用人学,大有不认清人学誓不罢休的劲头儿。
老柳有了渴意,他侧了一下头,寻找那从不离手的保温杯。此刻才发觉,他根本没有带保温杯。在部队服役时,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背着行军壶。转业到地方了,办公室里总备着保温杯。他一天不吃饭,照常可以工作。一小时不喝水,就浑身不自在。此时的大脑中枢神经提醒着他,让他产生了一种难忍的感觉。老柳是来体察人学的,难道他会在难忍的感觉下,放弃体察人学吗?不会,绝对不会,坚持下去,一定要有个结果。这种坚持是军人的性格,这种性格是人学的范畴吗?老柳自己也说不清楚。他控制住内心的感受,继续向四周观察着。
观察者是主动的,想观察哪就观察哪,想观察谁就观察谁。受观察者是被动的,谁也不知道被人观察着。
反过来也是一样,老柳被他女儿观察上了,他也照样感觉不出来。
老柳的女儿下了地铁列车,顺着台阶往上迈步,直奔出站口走着。她迈到最后两级台阶,往前上方一看,老柳规规矩矩站在那里。她又向后退了两级台阶,观察着:莫非老爸接我来了?为啥不打电话联系呢?这是从来没有的事儿啊。享受接送的待遇那是读小学的时候,老爸骑着自行车,我坐在后捎货架上。当时的风景存在记忆里了,不能再重现了。如今读大学了,不能享受接送待遇了。老爸总是要求我:独立了,就自主吧,自己照顾好自己,树起独立自主,自立自强作风,不能好逸恶劳,否则就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她在台阶上横着走了两个来回,心想:我把短信发绐我妈了,也没发给老爸啊,我妈也不会同意他来接我呀。他怎么就出现在站台上了呢?这里一定有情况,还得观察一会儿。
五分钟过后,老柳没有离开的意思。他女儿沉不住气了,开始往上走。说是奔家心盛,可也不至于那么的着急。说是轻松一下脑筋,也就是要察看老爸坚持文学爱好的韧劲。要开始毕业论文答辩了,自己感觉冲劲小了,回家给自己充点电。女儿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做作业的第一天,老柳就陪在旁边看报纸,顺便辅导功课。慢慢的作业越来越多,报纸不够看了,就续上杂志书本了。再往后,思路就改变了,也想拿起笔写几个字儿了,此时的文学爱好就开始了。女儿看老爸那么认真,自己也踏踏实实写作业。偶尔老柳有个事儿啥的,没有人陪着写作业,女儿不是吃零食,就是看电视,反正心思不在学习上。离开老爸时间长一点,自己的惰性就生长起来。爷俩就这样相互鼓励着,时间充足利用着,不知不觉的,女儿考取了大学,他自己也成为正式文学爱好者。此时老爸站在地铁出站口了,到底是擅自行动,还是经过老妈批准的呢?女儿百思不得其解,一时间愣在了那里……
短暂的迟疑之后,她捋清了思绪。说是回家吃饺子,也是让老妈有个用武之地,让她从心里生起自豪感。我再赞美老妈几句好话,她的成就感猛然上升,这个三口之家更加和谐,幸福指数也顺理成章地暴涨。
女儿摘下书包,把脸挡严实了往上冲,三步上篮一样出现在老柳面前时,老柳有拔腿想跑的架势,只是来不及了。全身的血往头上湧,脸是又涨又红。反而煞有介事地问:“你回来怎没打个电话啊!”
女儿一听这话,心里有数了:“我发信息了,您不知道吗?”
老柳顺着说下来:“没看见信息啊。”
这话给女儿的判断提供了依据,她心里想:准是我妈没告诉您,您又被我妈攥手心里了,就等着承担责任吧。这夫妻间沟通出现障碍,不回到家还真解决不了:“您到这儿干嘛来了,大热天的……”
“咳,今儿我看着书,看到一句名言,当时没想明白怎回事,脑袋一发热,跑这儿实践来了。现在还没找到答案呢,倒把你等着了。”老柳有点无奈,更有求教的意思。
女儿问:“您看到什么名言了,值得您跑这么远来。”
老柳挺直胸脯说:“有一位大作家说,文学就是人学。要是这样的话,倒过来用不也成吗,人学就是文学了?”
女儿追问一句:“您到底知不知道是谁说的啊?”
老柳很有底气地说:“知道啊,凡是文学爱好者,都知道这句名言是谁说的。这句名言是世界文学前进的明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至今还引领着文学世界的前进之路。这句名言与日月同辉,千秋万代照射着文学爱好者的心灵,让他们的文学之路一片光明……”
女儿指给老柳一条明路:“知道是谁说的就好办了,回家读他的著作就可以了,那书里句句说的都是人学。何必到地铁站找人学呢,这么热的天儿,受这个罪冤不冤啊。地铁站看到的都是人脸、人头、人身与人脚,可看不见人学啊!回来读作家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三本书,准能找到人学。”
“能这么省事儿?再说我知道能倒过来用,文学就是人学,人学也是文学,怎么就理解不透呢!”老柳有点信心不足。
女儿指点着说:“不光在战略上倒过来,战术上也要倒过来。人学就是学人,不是看哪人多哪就有人学啊!”
老柳有点纳闷了:“学人,啊——学谁呀?需要学的人可多了,哪学的完呢……”
爷俩一边说,一边往出站口走。一边走着,一边看着。女儿看出来重大问题:“老爸没带保温杯!肯定是夫妻关系暂时发生大的裂缝。又给我找事儿干了,还得我回去和点稀泥,把裂缝给你们抹平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