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增长,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而许多社会问题还需很长的时间才能缓和或解决。例如:贫富悬殊、城乡差距等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较高的失业率、待业率、流动人口或“盲流”等社会安全网的缺失问题;未来老龄化问题;面对社会的急剧变革,心理诊治与咨询辅助问题。
社会上仍有许多困难家庭和个体。其中有因病致贫使整个家庭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的,有靠捡垃圾、乞讨来维持家庭生活的。他们大多生活在阴暗狭窄的窝居,或独身一人长期卧病在床、或孤寡年老无人照料、或老死床上无人知晓。
这些弱势群体的凄惨实境让每一个目睹耳闻者心酸感叹,它更是当今社会文明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使社会民众都能老有所安,幼有所养,病有所依,居家关怀能对贫困家庭进行各种形式的人文关怀,以及心灵的指归,同时唤起社会的爱心,提升民众的道德文明水准,倡导觉悟的人生之路。
居家关怀的型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多元化而更形丰富。许多志愿者在从事居家关怀工作的同时,心底潜藏的悲悯之爱、助人之忱也跟着被启发出来,使他们的爱心得到落实的力量;参与居家关怀的人数与日俱增,居家关怀也已由早期的物质救助,提升到辅以深入的精神疏导和关怀。
除了长期关心照顾户,带给他们物质帮助和精神的安慰外;一些隐藏于社会一角的仁爱之家、狱政机关、身心障碍收容机构也受到关怀眷顾。定期的探访,以活泼生动的手语教唱、亲切温柔的按摩喂食、感人热泪的现身说法或带动资源回收,温暖了他们凄苦的心田,化落寞的暗角为一方清净的福田。
尽管时代脉动与社会情势不断转变,居家关怀志业也走向更多元的风貌,居家关怀重视的不只是救济、援助的成效,更在乎启发人性善的良能,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尽一已的カ的人,且能在付出中「自我成长」ー一教富济贫,是富者因施而乐,学习付出爱心济助贫图,找到生命的意义;济贫教富,启发贫困者富有爱的的心怀,走出生命的幽谷。
在最黑暗的角落,点一盏灯;在最凄寒的路上,生一堆火。佛教居家关怀事业,在普贤行愿的实践精神带领下,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清净大爱为基础,将「佛法生活化」、「菩萨人间化」;使佛陀的教义,具体落实到人间、社会、生活中,将教义中「慈悲喜舍」的精神,透过力行实践的过程,济世利他,发扬光大。更以净土的终极理念指引往生净土,得到终极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