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金侬电影随笔二题:变性何其难/看和被看

  
   变性何其难!
——《普林歇莎》(《PRINCESA》)
  导演:GOLDMAN
  主演:英格丽特·德·酥扎
  一个长得很有味道的女人坐火车来到了意大利米兰。在检查证件的时候,她被有关人员带走了。边检的官员看中了她的美色,对她进行猥亵,她正好利用这一点顺利进入了米兰。
  她找到好朋友查罗。查罗从事色情业,每天晚上打扮成女人在米兰街头卖春。她跟着查罗也去卖春。查罗把她介绍给皮条客凯琳,凯琳见她姿色不错,便把她收下了。
  一天,她去勾引一个坐在小车里的中年男子。中年男子一开始拒绝她。后来,还是把她搂入怀中。中年男子忘情地把手伸向她的私处,突然,他像触了电一样地缩回了手,愤怒地把她赶下了车。
  这时,我才明白,她原来是一个男人。
  十九岁的巴西男子费尔南达,起名普林歇莎,他远道从巴西来到意大利,就是想赚钱给自己做变性手术。他从小就幻想做一个女人,渴望过真正女人的生活,找一个白马王子,做这个白马王子的妻子。
  他不像查罗,是一个同性恋者,他不喜欢同性恋;他也不像查罗,陷入卖淫中而不能自拔,他仅仅是想把这一行当当作挣钱的手段,来实现他做女人的人生理想。
  就在那个中年男子再来找他,并向他赔不是的时候,他心中燃烧起的那股激情清清楚楚地告诉他:实现人生理想的机遇来到了。
  中年男子吉安尼确实很喜欢普林歇莎,他不是把他当作一个男人,而是把他彻底当作一个女人去爱的。所以,普林歇莎接受这个爱。他对吉安尼温柔有加,可以说比一个女人还要温柔。然而,生活怎么会像想象的那样永远是玫瑰色的呢?
  一次,普林歇莎与朋友聚会,正说笑间,他一抬头却瞥见吉安尼携一个美丽的女人从对面街头走过。女人搀着吉安尼的胳膊,看起来还挺亲热。普林歇莎一下子情绪低落,连味口都没有了。
  吉安尼再来找普林歇莎的时候,他便躲避吉安尼了。普林歇莎做女人,连情感都与女人一样,绝对容不得有另一个女人与他分享一个男人。吉安尼对他是理解的。很快,吉安尼告诉普林歇莎,他已经与那个美丽的女人,即他的妻子分开了。普林歇莎这才又投入了吉安尼的怀抱。
  普林歇莎从凯琳那里搬了出来,告别了他过去的生活。从此,他一边与吉安尼共筑爱巢,一边走访各个医院,咨询如何做变性手术。
  就在普林歇莎的人生理想即将实现的时候,吉安尼的妻子丽维亚找上门来,告诉普林歇莎她怀孕了,怀的就是吉安尼的孩子。
  丽维亚跪在地上,请求普林歇莎把丈夫还给她。吉安尼要把妻子赶走,普林歇莎却把丽维亚扶了起来,他自己默然离开了……
  普林歇莎的人生理想没有实现,至少,在电影结束的时候,我没有看到他实现。当他再一次拎着行李回到凯琳那里去的时候,我不由得深深叹了一口气。
  我对普林歇莎的命运深表同情。我想,造物主在造人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问一问那个人,你是想当男人,还是想当女人?把一个想当男人的人捏合成女人,让一个想做女人的人具有男人的生理构造,这是不是也有悖于人道呢?
  真心地渴望变性与企图通过变性来做秀,从而达到某种商业目的,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普林歇莎之所以打动我,就在于他从心底里渴望当女人。他渴望像女人一样爱男人,甚至比女人还要女人地爱男人。假如造物主把他造就成女人,他该是一个多么好的女人呵!可惜他投错了胎,生就了一付男儿身。上苍安排你当男人,你却要当女人,你这样执拗地违背上苍的意愿,等待你的便只有悲剧的结局。普林歇莎长得再像女人,他也还是男人;现代医学再发达,它也不可能让普林歇莎怀孕生孩子。所以,当怀孕的丽维亚出现在吉安尼面前时,他只有选择离开;因为,即使他再爱吉安尼,也不可能替吉安尼生儿育女。
  普林歇莎更进一步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生为人类,我们不但要珍惜生命,更要珍惜生命所赋予我们的性别。如果你是一个想当男人的男人,或是一个想当女人的女人,你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幸福,因为这世上还有一部分像普林歇莎那样的人,正在为改变自己的性别而备受命运的折磨。对比普林歇莎,难道我们不是十分幸运的人吗?
阿门!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

看和被看
——《我偷窥所以我存在》(《PretendI’mnothere》)
本片荣获:
康城影展金摄影机奖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年度十大佳片
  导演:奥利维耶·贾汉
  主演:杰若米·雷尼耶、约翰·莱森、娜塔莉·理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话应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眼睛能反映出一个人内心的活动,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眼神、目光,多多少少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第二层意思完全可以反过来理解,即心灵通过眼睛这扇窗户,了解客观世界。如果没有眼睛这扇窗户,心灵将是黑暗、无知和蒙昧的。“瞎子摸象”之所以摸出以偏概全的错误,盖因他们心灵的窗户都已关闭,所以无从全面和真实地了解一件事物。
  如此闸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使“眼睛”统一于主客观之中。第一层含意中的“眼睛”,是某个人的客观存在,你可以通过他的眼睛揣测他的内心;而在第二层含意上,眼睛长在你身上,你是主观的,你通过自己的眼睛了解他人、他物、他事。
  这有点哲学了。没办法,《我偷窥所以我存在》这部片子本身就是哲理和抽象的,它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探讨和闸释什么,如果你没有思辩的兴趣,或许你也就没有必要看这部片子了。
  夜幕降临,公寓的房间里都亮起了灯。在一间没有开灯的居室里,二十岁的小伙子艾力举着望远镜向对面公寓的居室窥探。随着望远镜的移动,我们跟艾力一起看到对面一家家一户户的私人生活:有人在聊天,有人在缠绵,有人在工作,有人在听音乐……艾力掏出记事本,把他观察到的这一幕幕生活场景分别对号入座地记录下来。看得出,他一直在窥探,且习以为常,有条不紊,就像他读书上课一样有规律。
  这其实颇有点无聊和猥琐。变态心理学将它称为“窥视癖”,与“恋物癖”、“露阴癖”一样,都属病态心理。艾力就是这样一个心理上有病的小伙子。影片对他为什么有病,作了一定的解释:他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于是有点“恋母”,有点弗洛伊德所谓的“俄底普斯情结”,他后来所以与继父产生冲突,相信也与这个“情结”有关。
  这个病态艾力的“偷窥”不仅限于借助望远镜,通过窗户,他在没有望远镜和窗户没有打开的时候,也同样保持着旺盛的隐私窥探欲。他的女性历史老师曾经一度就是他追踪的对象,他的母亲与继父的举动,同样也受到了他的密切“关注”。
  一个一味“关心”他人的人,就一定会不“关心”自己,这就跟只“关心”自己的人,一定不会“关心”他人是一个道理。艾力沉浸在偷窥中,不能自拔,从此也迷失了自我。二十岁,正是德国文豪歌德所谓“哪个少年不善怀春”的好年纪,而艾力却成天把自己关在黑暗的屋子里,即使走进阳光,面对追求他的妙龄少女玛丽,他也毫无兴趣,无动于衷。
  其实,当偷窥不为被偷窥者发现的时候,偷窥的行为对被偷窥者丝毫构成不了影响。偷窥者如果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被偷窥者们过去怎么生活,以后还怎么生活,被偷窥者无非是进入偷窥者“心灵窗户”(第二层含意上的)中的活动影象,就像银幕上放映的电影一样,他们的生活对于偷窥者来说,是纯粹客观。
  然而,任何客观存在只要进入人的眼帘,都会作用于心,这就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艾力后来偷窥到对面公寓一对青年男女的某些隐私,他不成熟的内心开始意乱情迷,终于克制不住给那个男子写信,并去找他,与他及他的女友发生暧昧关系。到这一步,艾力的偷窥就不单单是偷窥了,它已经从完全的旁观转化成了对现实生活的参与和干预。
  当偷窥一旦被被偷窥者发现,被偷窥者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侵犯。在“隐私权”特别被保护和尊重的西方,隐私的被偷窥与财富的被窃没有什么两样,偷窥者甚至比小偷更无耻。在这种情况下,偷窥者眼中的纯粹客观就会反作用于偷窥者。这部影片就是在这两者关系作用与反作用下展开情节的。
  结果,由于艾力的偷窥,导致了荷内(艾力继父)的死,并使艾力的母亲痛苦不堪。艾力的偷窥已不是与他人无碍的纯旁观行为,他实质已造成了对他人的侵害,艾力因偷窥而存在的生活方式,实际上也遭到了影片的否定。
  熟悉西方电影史的人因此片联想到西区柯克的《后窗》,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不少专家学者常常拿《后窗》来阐释电影。由是,有人联想到本片也在闸释电影、电视、摄影甚至叙事性文学作品,它们在本质上也是偷窥的产物,它们的产生就是为了满足人性中所潜藏的偷窥欲,就顺理成章了。
要把这些问题说清楚,恐怕要写一篇大论文。这事还是留待学者们去做。而我们,仅仅只要细细体味这部影片给我们带来的“理趣”就足够了。
——选自金侬电影随笔集《左边看右边读》
附金侬2016年第三次群微拍书法作品三幅:
其一:觉是佛;
其二:厚德载物;
其三:好雨知时节,当春仍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关于金侬:
本名张扬,书法落款名金侬,常用笔名废墨。
著名书法家,知名影评人、记者,资深媒体人,小说家,编剧。
  中国文联编审,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丝绸之路电影节评委,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会员,中国书法名家联合会理事,中国民盟书画院会员,中国民盟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书画院会员,清华附中特聘专家级书法教师,文化部老年大学特聘书法教授,原《大众电影》杂志编辑总监。
  更多资讯,可搜寻互动百科金侬词条,百度一下金侬书法,或可关注金侬头条号——金侬自媒体。
  特别提示:
  凡已关注本公众号,在微信朋友圈和群里同时累计转发分享本公众号十篇(包括视频)以上的朋友,将获赠金侬小品书法一幅。转发分享记录可以截图形式发至金侬私信。
敬请关注金侬先生微信公众号:
金侬书苑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