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记出品”:
一种家庭文学文化现象
赵宪臣
摘 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文化现象,“林记出品”微信公众号立足家庭写作,以一种清洁、积极、励志的内容和文风,迅速产生了较大的文化反响。“林记出品”敞开心扉、交流心得、精神聚餐,充满烟火之气,富于生活本味,字字句句温暖人心。“林记出品”的成功尝试,已构成了对普通百姓写作的启发和引领,这种经验已不限于家庭内部的自娱自乐,而是具有了在写作意义上的延伸可能,对这个特异的家庭文学公众号,从写作学等诸多角度进行理性总结已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公众号;家庭文学;年龄写作;延伸属性
“林记出品”是东北一户人家合力创办的、以家庭写作为旗帜的自媒体公众号。这个公众号的特色就体现在了“林记”这两个字上,这里的“记”应该做“符号”“标记”来理解,进一步确认则具体是指与林姓有血缘与亲缘关系的家人,“林记出品”就是林姓家人集中推出的“林家写,写林家”的作品。这个写作公众号自2018年创办以来,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就已取得骄人的成绩,订阅者遍布全国所有省份,还涉及世界上30多个国家。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文学文化现象,引起了国内百余家媒体关注、报道和推介,被研究者誉为“自媒体语境下的家庭写作工坊”。(1)
众多阅读者对“林记出品”格外留意和倾心,每当新的一期作品推出都会及时跟进点赞,并在阅读中逐渐增进了对这个公众号的了解和认识。这个家庭写作公众号最初的倡导者林超然说:“‘林记出品’就是一间家庭文学小铺儿。在这里,可以看到喧嚣之外的一个安静角落,可以看到一个家庭的特殊文化和奇异追求,可以看到我和我可敬、可爱的家人以何种姿态面对时代面对文学面对心灵。”?对这一宗旨,读者早已心领神会。徜徉在这间“家庭文学小铺儿”,林家人在写作上的力争上游,那种平常日子里的和谐温馨,以及在精神上的丰满富足,会给每一个阅读者带来全新的感受。
这个以写作为旨归的“林记出品”,无疑已构成了对百姓写作的某种启发和引领,这种影响和影响作用虽开始仅限于家人,但发展到后来已不限于家庭小圈子的“闭环结构”,而是具有了在写作意义上无限延伸的可能性。对这个写作公众号,从写作的角度进行理性总结已显得十分必要。
一
“老年写作”这一关键词针对“林记出品”而言,不是指写作进入了老年,而是指进入老年的写作。写作进入了老年,是写作生涯的渐进过程,是一个作家随着岁月的流逝走进了自己人生的老年,但他的写作还在延续,仍然跋涉在写作之路上。这时候的写作是老作家在已有成绩上的再续写、再发扬。写作进入了老年仍不服老,是作家壮心不已的表现,是在写作上活到老写到老的不轻言放弃。进入老年的写作则是没有写作经历的写作者,在步入老年之后才开始的写作,是一个有写作潜质的人在老年的爆发。这样的写作往往是受到感召和激励的结果,是外部环境的触发唤起了老人的写作愿望,这才有了老人积极投身写作的行动。“林记出品”中的老年写作,就是在家庭写作环境影响下的自主选择,也是在子女鼓动下的写作尝试,这种进入老年的写作尝试主要由家庭写作倡导者林超然的父母林修文、孙守云为主。这两位已年逾古稀的老人在进入写作之前都面临各自的写作困境,从披露的情况来看,最初在“林记出品”的老年写作中,“老父亲从小就害怕作文,患过脑血栓之后左半个身子就再不灵便。但为了支援公众号,老人家75岁开始尝试写作……老母亲只有小学一年级多几天的文化,文稿有很多错字、别字。”?这样的表述说明,老年写作之于林修文、孙守云两位老人是克服以至突破了自身困境的写作,他们的写作呈现的是补足自身短板的过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写作也与走路一样,关键是得迈开那第一步,两位老人的老年写作在迈开第一步时,都把写作的笔触对准了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向自己的人生阅历要素材,像林修文的《作家老伴》《求学路上》《我的老师》《我的“种地经”》《儿女们》,孙守云的《读书记》《三姐妹》《一封家书》《戒烟》《编织》《荤油的故事》等,这些散文随笔的内容都属于他们各自的人生经验,是一种经验书写。对老人来说,他们的人生经验也是一笔财富,用好写好这一人生财富,在老年写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林修文、孙守云两位老人的经验书写,是写作向生活的一种抵达,他们笔下所呈现出的生活都有着细节的真实,也都保持着生活的原汁原味。他们的写作大多采取的是回望姿态,是在各自的记忆深处捡拾生活的点点滴滴。回望与老年写作构成的是双向共进的关系,老人在回望中找到了自己,写作在回望中得以丰满,这种回望似的写作正是阅历丰厚的老人一项专有的宣泄渠道。
在回望的写作中,不仅能重新寻觅到岁月的痕迹,看到自己的来路,还能深切体会到写作的快乐,为老年生活添加情趣。这一点在孙守云的老年写作上体现的最为明显,这个老人一旦在写作上迈开了自己的步履,就一发不可收,成了“林记出品”颇具实力的主笔,这从她的散文随笔不仅屡屡在“林记出品”推出,也屡屡在《新华日报》《贵州日报》《黑龙江日报》《北方文学》《海燕》等报刊上亮相就可见其写作成绩的突出。作品被报刊选发,说明孙守云的写作已经走上了正轨,毕竟报刊媒体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选稿用稿须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入编辑的法眼。这也是“林记出品”中的老年写作令人欣喜的进步,进入老年的写作也只有写到这个份上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进入,孙守云的老年写作开启了向报刊进军的新一页,展示了“林记出品”老年写作的品牌,这浓重的一笔挥洒出了老年写作的宽广天地,已有学者对孙守云散文创作进行专题研究。
二
中年写作曾是在诸种写作中被谈论的最多最热门的话题,这一概念的出现有人曾做过梳理:“‘中年写作’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由闻一多提出,后被朱自清用来称誉冯至《十四行集》所蕴涵的哲理特征,朱自清认为,‘闻一多先生说我们的新诗好像尽是些青年,也得有一些中年才好。冯先生这一集大概可以算是中年了’。显然,这里的‘中年’意味着某种沉稳和成熟。上个世纪90年代,一些诗人郑重提出了‘中年写作’,他们认为:‘中年写作与罗兰·巴特所说的写作的秋天状态极其相似:写作者的心情在累累果实与迟暮秋风之间,在已逝之物与将逝之物之间,在深信与质疑之间,在关于责任的关系神话和关于自由的个人神话之间,在词与物的广泛联系和精微考究的幽独行文之间转换不已。’”④其中,中年写作引起关注,还以诗人欧阳江河在上世纪90年代的郑重提出最为人所知,这一概念也成了诗坛的一个重要话题,许多对诗人诗作的解读都是从“中年写作”进入并延展开来。在论及“林记出品”时关涉到中年写作,主要是因为这个家庭写作工坊的人员本就是老中青的组合,能够被称之中年写作的是这个家庭中的子女,除了处于专业写作的林超然、高方外,表现突出的主要有林建华、林建民、张玉荣、林建勋、林建辉等。
大学毕业于财会专业的林建民属于林家多才多艺的能歌擅写者,用林超然的话说:“他有多方面的才华,让人服气的至少还有他手上的一支笔,平时不怎么操练却保持着骄人的水准。”⑤这支笔确有过人之处,从“林记出品”推出的林建民作品来看,他在写作上凸显出了一个写作者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有两篇散文把这两方面胜人一筹的能力坦陈在了读者面前,这两篇散文一篇是《老宅那块田》,一篇是《鹤城行》。观察力之于一篇作品,解决的是细部如何呈现的问题,观察能力优异的写作者笔下,往往具有细微的眼中所见,就像是林建民在写到自家老宅的那块田时,把曾经种过的作物一一细数,无论是种倭瓜种玉米种大豆,以及种紫皮蒜种白菜等都有传神的形态摹写。在鹤城一行观看丹顶鹤放飞表演时,他观察的细致也堪称出众,整个放飞过程活灵活现于文笔文采之中。林建民的感受力来源于观察后的心灵之思,解决的是作品的境界和内涵问题,观察到和感受到的事物进入作品,形成了作品的完整,只有观察力没有感受力的作品还浮在事物表面,有了感受力的参与,作品才会有思想的深度,譬如在《鹤城行》中,林建民感受到的芦苇荡的直立挺拔,韧性十足;站在英雄土地上,心中陡生的莫名豪迈,都张扬出了作品的精神性。
林建民的才华还可以在文学评论的写作上找到印证,读他评论侄女林日暖新书的《<第三本日记>:一片故事的丛林》,就能看出他的思辨能力也不逊色。没人看到他是怎么操练的,但是他却出手了,而且一出手就见出了评论的功底不弱,把林日暖的小说做了一番颇有说服力的梳理,提示了读者对小说故事性的认识。
林建勋的存在,是作为诗人的存在,在“林记出品”中彰显着重要性。这是一个成熟的并已声名远播的诗人,出版了多部诗集,有700多首作品见诸《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等重要诗歌报刊。他在“林记出品”的现身,一是增加了一个写作文类,有了诗歌这一最富情感色彩的形式;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林记出品”的诗意高度,这是一个有着一定影响力的诗人,他的诗在“林记出品”推出,自然会招来一众关切的目光,也能获得“在看”人数的攀升。
恰好,在谈到中年写作时,人们更多地把关注点投向了诗人的写作,诗歌中的中年写作是一种告别了青春的写作,沉稳成熟从容以及理性的沉思是其明显的特征。作为中年写作的林建勋诗歌,在上述特征上也十分吻合,他的沉稳是一种操练起诗歌来得心应手的沉稳,他的成熟是思虑思考富于理性的成熟,他的从容是以诗歌应对生活时按部就班的从容。这些特征都能在林建勋的诗歌中找到印证,这就是中年写作在诗人身上的投射,那些启人心智的诗句,很容易引发人的内心共鸣。就像他的《雨朦胧》一诗,看似就是一首雨中即景,但是有了“雨中的凡尘如此辽阔/人人执伞如仗剑/来无影,去无踪/在新生与老去之间/都要配上/只有英雄才有的波纹”这样的诗句出现,凡景也变成了奇景,而且也大大增加了诗的力度,有一种英雄气质在诗里弥散。
通观林建勋的诗,他的诗句的组成很好地利用了语言的截断,无规则的分行,也就是说诗人无视正常的语言表达,随心所欲地将一句完整的表达在中间截断,并与下一句构成衔接,呈现出的是这样的句式:“而我知道,这美丽的/附着于事物的白/终将退去。唯一不变的/是万物之心,从高处/自由落体的/轻和慢”(《我所期待的,并不是雪的白》)。当然这样的随心是写诗的随心,这样的截断也是诗的截断,其诗的奥秘也深藏在这种句式中。这种诗的分行虽然无规则,但并不给人离乱之感,却恰是在这种排列方式上,见出了诗人的良苦用心。是诗人在有意地突出着什么,张扬着什么。也不得不承认,经过诗人的这样处理,诗意和诗思的的确确得到了彰显。
只能说林建勋在诗歌的写作上找到了适合个人的表达方式,他运用这种方式所创作的诗歌,已为他在诗坛确立了自己的位置。这种方式用诗评家李犁的话说就是“表达上大胆引进了当下最盛行也最强劲的叙述,力求与当代话语同步。”这种与当代话语同步的诗歌在当下诗坛肯定还有不少,但在运用的纯熟和圆融方面,林建勋绝对是突出的一个,否则他的诗也不可能频频获得报刊的肯定和青睐。中年写作也不仅与诗人的年龄相关,也包括在表达上的经久历练,在化为己用的过程中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都说明诗人所下的工夫已经做到家,写出“艺术精湛、思想精深”的好诗也并非难事。这样的中年写作在“林记出品”推出,自然会达到锦上添花的功效,“林记出品”所力推的家庭写作品牌有了林建勋的参与,传播面、知名度相对来说都有了一个大的提升。
三
“林记作品”倡导的家庭写作,从一开始聚焦的就是家庭成员间的写作切磋,这个“用文学展示美好家风”的自媒体公众号,在青年写作方面,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林乔的《生命之轻,重在坚持》、林烯的《银镯子》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最醒目的青年写作指向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目前就读于南开大学的文学硕士研究生——林日暖。
林日暖是林超然和高方的女儿,这个从小就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继承了父母的写作基因,年龄不大就成了写作上的多面手,大学时代就加入了黑龙江省作家协会,还有黑龙江省评论家协会。她的写作呈现出了多文体推进的趋势,在小说的写作上出版了长篇小说《第三本日记》,在散文随笔的写作上“林记出品”推出了她在报刊上发表过的《锵锵三人行》系列、校园系列、成长系列等。此外,在文学评论、影视评论的写作上,林日暖也有没放松,时不时地在“林记出品”亮出己见。
《第三本日记》是林日暖的一部一出手就引来关注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是“温情疗愈”系列儿童小说中的一部,出版之后曾由大庆市儿童文学协会、大庆师范学院联合举办过“温情疗愈”系列儿童小说研讨会,“林记出品”有四个成员参加了这个研讨活动,这四个成员是林超然、高方、林建民、林日暖。他们的现身是对“林记出品”家庭写作的力挺,也可看出《第三本日记》在“林记出品”成员心中的分量之重,这部作品也的确是林日暖写作才华的集中展示,也见出了“林记出品”青年写作的实力。林超然、林建民也分别从故事架构、叙事手法上,对这部长篇小说给予了高度评价。
有了长篇小说创作尝试的林日暖,一旦在“林记出品”中操作起散文随笔来当然会更有底气、更有青年写作那种抹不去的青春气息。在谈到青年写作时,人们更愿意以“青春的中国”喻指那些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对“林记出品”来说,林日暖的存在也代表着“青春的‘林记出品’”。她的散文随笔写作虽然有着人生阅历和经验累积不够丰富的短板,但她在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方面,仍见出了一个写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才华。颇显老练的行文,严丝合缝的叙事,把所有需要表达的都进行了有效的表达。她写的《锵锵三人行》分别写到了爸爸、妈妈与自己。重在写出三人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性,以及生活中的一些乐事乐趣,是她写作这个三口之家的立意所在。经过她的书写,这个三口之家的日常生活情景已做了精选似的坦陈,从中也能看出作为青年写作者的林日暖是在家庭每日的暖意融融中成长并茁壮起来的。这也是一个富有爱心和乐于助人的小女子,她的爱心体现在了“林记出品”推出的《303后记》中。这个承担着室友毕业撤离后善后工作的林日暖,在最后的关口那种细心和不负重托,折射着她平时为人处事上的热情热心。
林日暖在“林记出品”中介入文学研究和文艺评论的写作,主要取决于她所学专业的需要和她内心的需要,这个南开大学主攻“文艺评论与创作”方向的研究生投身于文艺评论事业,颇有点“女承父业”的意味。评论家林超然培养出了评论家林日暖,日后也将是“林记出品”的一段佳话。现在林日暖的评论在“林记出品”的推出,可说是初露锋芒,仅从她的《1941年:汪曾祺诗意的自画像》《论<生死场>的譬喻美学》两篇评论来看,林日暖的理论功底是扎实的,分析能力是优异的,将来在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上有一场尽情的盛放也是可以期待的。
对青年写作来说年轻就是优势,年纪轻轻就已在写作上崭露头角,更是优势中的优势,“林记出品”已经检阅了青年写作的这种优势。林日暖青年写作的未来就在那盈余的可供分配的时间和可供腾跃的空间中,只要她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写作之路上不懈求索,还会有更多的精品力作出现在“林记出品”中,这个家庭写作工坊,也会成为她锤炼技艺、积累经验的一处热身场所,为她的成长留下抹不去的记忆。
四
专业写作是已进入了自觉自为阶段的写作,或者说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被人们所公认的写作。在“林记出品”中,专业写作主要是由林超然、高方二人担纲。他们是夫妻都是高校教师,都是有着二十余年多文体创作经验的资深写作者。夫妻俩的写作可说是各擅胜场,林超然教授的方向是在当代文学的评论和研究方面,尤其以汪曾褀研究著称,平时还在散文随笔写作上一逞身手,曾出版过多部散文集及学术著作。高方博士在古典文学的研究上走在前列,对《红楼梦》深有研究,也出版过研究专著及散文集十多部。
有着这样的专业写作领衔,“林记出品”就有了主心骨,有了凝聚力,有了独属于林家自己的写作定位。评论家林超然不仅是这个写作公众号的创办者,也是文学写作上的引领者,他的引领体现在了适时地为写作上的“林家铺子”装点铺面、扩大影响。其中对“林记出品”进行归纳和总结,是林超然的“保留动作”,从他为家庭公众号所撰写的《我家的“林记出品”》《“林记出品”用文学展现美好家风》《“林记出品”一年记》等文章来看,他在规划和设想上都有明确的经营思路,始终处在一个十分清醒的状态。对于“林记出品”所取得的成绩,他及时做出发布;对家人在写作上的进步,他都给出自己的赞扬;对家人在写作上的甘苦也都有着深刻的体察,并在理性高度上把握着家人的写作。有了评论家林超然随时随地校准“林记出品”的航向,家人的写作之路呈现出更多的坦途,避免了不少弯路。
高方虽不像林超然那样直接介入“林记出品”的理性评介,但也以自己的古典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评论,支撑起理论的厚重。她的《妙解红楼判词》系列、散文赏读系列,以及影视评论等,都显示出了知识面的广博和理论功底的深厚,也是专业写作的证明,从另一个侧面构成了对写作的引领。
有着引领意义的专业写作,在“林记出品”中还表现在林超然、高方在散文随笔写作上的身体力行,也就是说他们既当操盘手,也当操刀手。“林记出品”大量出品的也是散文随笔,初次尝试写作的作者一般来说也都是从此种文体开始,所以经营好散文随笔的写作,是林家人全力为之的事情。作为专业写作出现的林超然、高方在这方面的表现,就是以他们所掌握的纯熟语言,如实地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思。他们的散文随笔更多地是向生活回归和贴近,或回忆往事,或写某一个瞬间,或写寂寞状态下的思念,这些散文随笔无一例外地都写出了情感的饱满、细节的缜密,思绪的翻飞,往往让人在会心一笑之后终有所悟。譬如夫妻俩撰写的同题散文《银婚札记》,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回顾了婚后的生活,其中的苦乐,也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会在落笔时娓娓道来。这两篇散文也在网络上获得了十万+的点击率。
就“林记出品”来说,专业写作的意义就彰显在了“作家中的作家”、“写作中的写作”之中。从家庭写作这个范围看,林超然和高方的专业写作的意义不可低估,正是在他们专业写作的带动和引领下,家庭写作才有了动力、有了标高、有了方向。在投身写作的家人心目中,向这样的专业写作看齐,也会在潜意识里主导着他们的写作。
结 语
“林记出品”主笔中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4人,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2人,黑龙江省评论家协会会员3人。他们的文字都在助力家庭写作的勃兴与壮大,都值得正视和关注。“林记出品”作为家庭写作工坊,目前有12位家人公开发表作品,未来可达20人,本文只是精选了几位代表作了分类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林记出品”实际上提供出了一个写作组成人员的新样态,这个新样态就是人人乐于参与的“家庭写作”。过去人们对“夫妻写作”、“父子写作”、“父女写作”的现象多有听闻和了解,对“家庭写作”却闻所未闻,现在有了“林记出品”,可说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林记出品”已较好地实现了从宅门向校门的延伸,林家人有大、中、小各级学校的老师,他们的弟子或云“林家军”也发表了大量作品,他们的文学创作也逐渐引人瞩目。这个家庭写作新样态的诞生,不仅对家庭、对学校有意义,也对社会有意义,至少会间接地鼓动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写作。试想,如果中国大家庭里人人都乐于参与写作、参与文学文化事业,那么对迎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文化中国的到来肯定会有所助益。
注释:
①王海峰:《“林记出品”:自媒体语境下的家庭写作工坊》,《艺术广角》2019年3期。
②林超然:《“林记出品”用文学展现美好家风》,“中国文联文艺研究院”公众号2019年8月27日。
③⑤林超然:《写作之家 和谐之家·“林记出品”一年记》,《贵州日报》2019年1月22日。
④张友文:《法律题材诗歌的“中年写作”》, 《检察日报》2013年1月11日。
(本文发表于2020年第2期《百家评论》,特此鸣谢!)
||作者赵宪臣简介
赵宪臣,作家、文学评论家,《鹤城晚报》编辑。评论散见《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国艺术报》《文艺评论》《中国作家研究》等报刊,有文学评论集《精神盛宴》等出版。
“林记出品”
——全国首家
“家庭文学写作工坊”
神存富贵心陶然,
诗文歌诵舞蹁跹。
疏食饮水传世久,
寻常人家有清欢。
此为一间被100余家媒体关注、发表、报道的家庭文学小铺儿。
自2018年1月22日起,“林记出品”忆家事,说人生,谈写作,论文艺,以“林家写,写林家”的别致方式,形成了一个文墨飘香、情深意浓的文学大家庭。
公众号几乎所有的新创作品都被国内报刊发表。目前主笔为16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4人,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2人,黑龙江省评论家协会会员3人)。
“林记出品”订阅者涉及全国近400个城市、世界30多个国家。祖孙三代共同经营的“林记出品”慢慢从一个闭环系统变成了敞开的空间,公众号最初的定位“一家人坚持精神聚餐,只为亲情抚慰、岁月安宁”,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今,“林记出品”更希望借助自己的尝试,来提振寻常百姓写作的信心。
如您有兴趣,欢迎识别二维码,关注“林记出品”!烦请您同时推介给今生愿与文学结一场尘缘的家人、好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