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图书解读稿全文请扫描上方二维码,点击“每日读书”菜单
水木君说: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好好告别》。《好好告别》[美]凯特琳·道蒂2021年2月27日,香港著名影星吴孟达因肝癌去世,享年68岁。吴孟达被称为“黄金配角”,与周星驰合作过20多部电影,二人开创了无厘头喜剧的先河,陪伴了无数80后的成长,带给他们欢乐,成为他们青春里的记忆。
可惜在《少林足球》之后,两人再也没有合作过。在前不久的王牌对王牌节目中,主持人问吴孟达是否还有机会和周星驰合作?
他说:“还是那句话,我还没死,他还没退休,一定有机会的。”
没想到,这辈子也没有机会,令人扼腕叹息。
人生无常,生命何时终止,谁也无法预料。我们总是认为生命很长,时间很多,可是,死亡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
人这一生中,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告别。《好好告别》这本书就是教我们如何练习告别死亡的书。在这本书里,作者描述了在殡仪馆里如何火化尸体,殡葬制度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等。
一个读者这样评价本书:“整本书围绕着殡仪馆、尸体和火化展开,但在作者可爱到爆炸的描述中,这些通通让人觉得不再恐惧,死亡也渐渐生出生命的温度。”
本书的作者凯特琳·道蒂,职业是殡葬师、作家、博主。她把6年殡葬师的工作经历和思考写成了这本书,语言严谨又不失活泼,让人不得不思考死亡这个话题。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好好告别》,同凯特琳·道蒂一起探讨死亡吧。
1.
揭秘美国的殡葬真相
23岁的大学毕业生,会选择什么行业呢?23岁正值妙龄,年轻美丽,希望都想找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很少有人会选择成为一名殡葬师吧。
偏偏就有这么一位女孩选择了这份职业。她就是凯特琳·道蒂,一个个性独特,性格要强的美国姑娘。
她不仅做起了搬运、火化尸体的工作,还做起了关于“殡葬师问答”短视频,透过黑色幽默短片,百无禁忌讨论各种死亡和丧葬的话题,吸引了9500万人观看,成为网红。她倡导自然土葬,推动着西方现代殡葬业的改革。
凯特琳·道蒂为何会选择这个行业呢?与她幼年的经历有关。8岁时,她在商场看到一个小女孩从二楼摔下死亡,听到女孩坠落时巨大的“咚”的一声。自此之后,女孩死亡的阴影一直纠缠着凯特琳·道蒂。
那天晚上,凯特琳·道蒂由于害怕,不敢关灯睡觉,一直坐到天亮。也是在那天,她明白:人早晚要死,所有人都会死。
她对死亡感到恐惧,同时又充满好奇。于是,她痴迷于一切关于死亡、疾病和一切黑暗的东西。上大学时,她毫不犹豫选择了中世纪历史专业,一头扎进死亡相关的领域。毕业后,顺理成章地找了一份殡葬师的工作。
殡葬师的工作又脏又累。人生前可以打扮的体面优雅,死后却由不得自己。尸体会腐烂,会发出恶臭,一些尸体的面容让人不忍直视,比电视上的僵尸有过之而不及。作为丧葬师,即便感到恶心,也必须完成工作。
随着工作步入正轨,凯特琳·道蒂慢慢知道,葬礼分为土葬和火葬。土葬是把尸体经过防腐处理,让尸体保持活着时的状态,然后下葬到墓地里。火葬是把尸体经过火化后,找出骨头,捣碎骨头后装入骨灰盒下葬。火葬的价格相对来讲,要经济实惠很多。
凯特琳·道蒂的主要工作是火化尸体,偶尔去医院或死者家里收敛尸体。每天,她打开火化炉。等温度达到1500华氏度,就可以把尸体放到火化炉里。
在等待火化炉温度升高时,她就去冷库里找出当天要火化尸体,冷库里弥漫着一股冷冻死亡的气息。如果不幸尸体在底层,她要把上面的尸体一个个搬下来,找到目标后,再把其他尸体码回去。如果没有力气,一个女孩子还真是做不了这工作。
接着把尸体搬到轮车上,推到火化间。每次打开箱子,对她来说,都是一次冒险,因为每次打开时见到的人都不同,有老的,有年轻的,有丑陋,还有更丑陋的。
如果尸体内有起搏器等金属类的,就要摘掉,否则火化过程中会引起爆炸。处理完毕后,把尸体放在传送带上,按下按钮,传送带走动把遗体送入炉内。炉门一关,然后点火。遗体化为灰烬,只剩下烧焦的骨头。凯特琳·道蒂再把骨头捡出来捣碎,装入骨灰盒就完工了。
每天,她像灰姑娘一样,弄得全身都是灰尘,有的骨灰还会沾到她的耳后和指甲里。
她这份工作,完全是体力活。幸而,凯特琳热爱这份工作。尸体是冰冷的,可是可以近距离了解死亡,观看死亡,消除小时候死亡给她留下的心理阴影,对她来说,这是值得的。
我们越是接近死亡,越是看清生活的本质。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只有直面死亡,我们才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好好生活工作,就像凯特琳一样。
2.
葬礼中窥见的人生百态
笑看人生百态,品味世间冷暖。殡仪馆里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遗体,因此小小的殡仪馆,也能窥见人生百态。
凯特琳在殡仪馆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吸毒者,名叫马克。马克死时30岁,他的妈妈来办理的火化手续。按说白发人送黑发人,马克母亲应该很伤心。没想到,马克母亲并没有想象中的痛苦。她对凯特琳·道蒂说:“马克,还是死了好。”
马克第一次吸毒,第一次进监狱,然后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第六次复吸。每一次,马克母亲都急得不行,担心得要命,眼泪都流干了。再多的母爱,也被一次次的复吸给消磨掉了。最后,马克吸毒死在出租屋里。这样,对马克和他母亲来说,都是解脱。
有时候,人活着反而是一种痛苦。如果给别人和亲人带去的都是痛苦,当你无法摆脱时,死亡反而是好的归宿。
凯特琳·道蒂也遇见过无情的父母。一个九岁的小女孩,死在医院里。父母把她丢在那,在网上办理火葬预约服务,坐等两周后邮局把女儿骨灰寄去。
她说:“把一个9岁的孩子烧成灰后装进盒子寄走,这种做法不仅无知,甚至称得上无耻,就像成年人相信孩子是送盒子送来的一样。”
我们不知道父母因为什么原因办理网上预约服务,没有来送孩子最后一面。但不论何种原因,父母的这种行为都不值得原谅。
凯特琳还遇见过一对特别恩爱的老夫妻。五十多岁的莫琳因癌症去世,把丈夫马修独自留在世上。马修瘫痪在轮椅上,妻子莫琳照顾了他多年,没想到妻子先走一步。当凯特琳把莫琳的骨灰送到马修手上时,马修一动不动,眼睛都没抬一下,只是轻声道了谢。没过多长时间,凯特琳在冷库里发现了马修本人。
马修临死前,让姐姐把自己的遗物和自己一起烧掉。遗物里装的是莫琳的一缕头发,两人的结婚戒指和15张合照。照片上马修不是瘫坐在轮椅上,而是年轻富有活力,眼睛里是对妻子满满的宠溺。两人结婚20多年,幸福过,快乐过,最重要是,他们拥有彼此。
这是多么相爱的一对夫妻啊!爱人已逝,无法消解痛苦,便随她而去,而那些努力活下去的人,才更加勇敢。苏轼为悼念亡妻,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可谓情意绵绵,字字血泪。
十九岁时,苏轼娶了十六岁的王弗。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理,夫妻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生病去世。阳光灿烂如鲜花般的生活坠入黑暗。
多想和你再说一句话,可惜阴阳相隔。多想再抚摸一下你的脸庞,只能在梦中相见。梦中的你我相见无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
死亡给爱情涂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边,就如同寒冬里水面上波动的月光,有些悲凉,却让爱情有了永恒的美。
死亡,让我们窥见人生百态。在人生的终点,我们看到了彼此折磨的亲人、无情的父母、也看到了美好的爱情。感叹人生百态,命运无常,唯有把握自己的命运,少一些遗憾,少一些愧疚,多留一些圆满。
3.
不同方式的葬礼都是文化的产物
每一种葬礼的方式,其实都是文化的产物。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殡葬文化,或许你不能接受他们的殡葬方式,可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文化。我们的核心都是一样的,都是表达对逝去的人的哀思。
比如,印度恒河畔的瓦拉纳西城,每天有80到100个河坛举行露天火葬。露天火葬的风俗已经延续3000年了,印度人深信这种丧葬方式,能够让死者得到重生。
每天,恒河边上都弥漫着烧木头和熏香的气味。死者被特有的标志着吉利的布料包裹起来,然后固定在支架上,送上木材燃烧堆进行崇高的火葬典礼。最后把燃烧的尸身残骨送入恒河的水流中,死者走向了重生之路。
比如天葬,它是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就是人去世后把尸体肢解让秃鹰(或其它鸟类)吞吃,认为可以把死者带上天堂。这也是一种信仰,一种对死者的表达方式,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再比如,巴西西部原始丛林里生活的瓦里人,他们的丧葬方式是食人。部落里有人死掉,死者的家人会从每家拆下一根木头房梁,做成一幅焚烧架。之后,死者的家人抬出尸体放在架子上焚烧。村里的女人还准备玉米面包,做佐餐之用。此外,只有和死者血脉不是很近的人,才能食用处理过的人肉。
他们认为,把尸体埋在土里是可怕的,只有被吃掉,尸体才算是从世界上消失,这是对死者家属和部落的安慰。但是,这个习俗因为巴西政府强制命令而改变,他们放弃食人,改为土葬,这与他们的信仰相悖。
最后来看下美国丧葬方式的改变,这与不同历史时期的信仰、文化有关。中世纪,人们相信圣徒的灵魂会徘徊在遗体周围,于是都把尸体葬在教堂附近。随着埋葬的尸体越来越多,搞得整个教堂都臭气熏天。
到了近代,美国丧葬方式变为以防腐为主的土葬。美国南北战争时,死了很多士兵,由于路途遥远,士兵的尸体运回到家乡会腐烂。有人嗅到了商机,只要死者家人支付费用,就可以用“防腐”技术保存尸体。
有心机的商人打着让死者栩栩如生的旗号,大肆敛财。高额的丧葬费用让普通人无法承担。于是,一位名叫米特福德的女记者发起了殡葬改革。与此同时,教皇保罗六世推翻了天主教徒不得使用火葬的禁令,两人联手,将美国推向了火葬的潮流。
葬礼方式是文化的产物,每一种文化都有处理遗体的独特手段,我们应对不同的葬礼方式持有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此外,葬礼方式也可能会随着历史的推移、文化信仰的改变而随之改变。到底哪种方式才是最适合我们的呢?
这是凯特琳·道蒂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4.
对死亡的思考
凯特琳·道蒂因为8岁时,亲眼看到一个小女孩摔死,对死亡产生了恐惧。年纪小小的她,以为讨好死亡,就能获得对死亡的控制。她讨好死亡的方式是,坚定不移往衣服上吐唾沫,就能让她免于一死。
随着年纪的增长,她对死亡产生了兴趣。毕业后,她成为了一名殡葬工。做着粗活累活,每天与尸体打交道,与烟尘为伴。她认为死亡是冷冰冰的,应该给死亡带来些温度和热闹,用新鲜、好玩的方式悼念死者,把“欢乐”还给“殡仪馆”。
随着时间的推移,凯特琳·道蒂发现,用欢乐去掩盖死亡,就像隔靴搔痒,不是我们面对死亡的正确方式。
在经历过爱情失意,辞职再度求学工作后,凯特琳·道蒂逐渐认识到,自然土葬才是最好的方式。人间众生灵,皆源于自然。生于天然,取于天然,用于天然,归于天然,才是一个圆满的轮回。
死亡,不应该是我们回避的事情。我们应该接纳死亡,直面死亡。在临死之前,好好对待死亡,能够做到善终。
凯特琳·道蒂说:
“善终意味着做好了死亡准备,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好消息坏消息都及时通知给相应的人;意味着临死前我的头脑仍旧清晰、没有遭罪;意味着接受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不做无畏的反抗。”
这应该是临死之前最坦然的态度了。来的时候赤条条,走的时候坦荡荡。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亲人。
卡夫卡说:“生命的意义在于终结。”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它让我们勇敢直前,促使我们完成目标,去学习、去爱、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