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
重塑暧昧的历史
作者
hzcneo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豆瓣:hzcneo
编辑
三耳猫
1986年4月26日深夜1点23分,一声巨响从距离普里皮亚季(Pripyat)市区三公里外的切尔诺贝利(Chernobyl)核电站传来。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照亮整片天空的火光将熟睡的人们从梦中的惊醒,肉眼不可见的放射性粒子正从囚禁它们的牢笼中逃离而出,试图摧毁一切的生命。核电站内此时已经成为了地狱。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狱的领地还将整个苏联的版图上疯狂扩张。直到今天,那片土地仍旧被认为不适合人类居住。
在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发生的三十三年之后,HBO的迷你剧《切尔诺贝利》重现了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这部仅仅五集的电视剧并不是一部严格还原历史的纪录片,在正片之中也没有使用任何当年的真实影像,而基于历史史实的二度创作。它虚构一些人物,更改了一些情节,但当曾经尘封的记忆以鲜活的影像呈现在电视屏幕上时,那种扑面而来的恐怖感依旧让人胆寒。
《切尔诺贝利》剧照
从《切尔诺贝利》的第一分钟开始,压抑的情绪就在每一秒画面中弥漫。灰色阴沉永远乌云密布的天空,盖革计数器(Geiger-Müller counter)忽大忽小却持续不断的啸叫,所有的角色都在一根接着一根的抽烟,似乎燃烧的烟灰能够抵消掉一部分无孔不入的辐射。被紧急疏散的人群穿着居家的便服,带着慌忙收拾的行李,缓步走出城市。随后穿着防护服的军人开始喷洒化学溶剂,粘滞的液体如同瓢泼大雨落到每一寸土地上。镜头没有正面展示任何一个人的表情,好像他们只是一具具行尸走肉,被裹挟在历史之中推向不可知的未来。
切尔诺贝利的灾难是谎言和牺牲书写的,剧集毫不避讳地向观众不断诠释这一点。杀死芸芸众生的并不简简单单是泄露出来的辐射,更多的是它背后权力投下的巨大阴影。苏联腐朽的官僚体制已经为灾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即便切尔诺贝利有幸躲过一劫,爆炸也必然在其他地方发生。作为主持整个救灾工作的主人公瓦列里·勒加索夫(杰瑞德·哈里斯饰)被塑造成一个灰色的悲剧式的英雄。他并没有死于爆炸带来的辐射,而是开篇就上吊自杀在自己的公寓里。随后的大部分时间之中,观众见证了他在救援的过程中一次次接受失败,然后再次振作起来,完成自己的工作。他需要在真相和权力之间盘旋,在拯救生命和牺牲之间错处妥协。有趣的是,勒加索夫并不是完全正面的,毫无道德瑕疵的英雄。为了达到目的同样可以做出残忍的选择。是他向无知的市民隐瞒了爆炸的严重程度,同时也是他提出了用血肉之躯去清理最严重的辐射残骸的方案。这不过当时苏联的真实写照,为了达到目的,任何人都是可以牺牲的。每个人不过是权力的棋子,使用之后就被丢弃。而权力本身不受任何东西的控制。
瓦列里·勒加索夫(杰瑞德·哈里斯饰)
那么对抗谎言的英雄又在何处?剧集给出的答案是那些普通人,那些直面死亡的救援人员。《切尔诺贝利》的镜头给这些人最直接而又触目惊心地描写。第一时间冲进核电站的消防队员;驾驶直升机向反应堆投掷铅块的驾驶员;彻夜挖掘隧道防止核废料扩散的煤炭工人;初出茅庐却要残忍杀死动物的新兵以及三个执行自杀式任务,深入核电站开启水阀的核电站工作人员。
剧集中最让人胆寒的时刻来自一段90秒的长镜头。为了清理辐射最严重的核电站屋顶,“人肉清理者”需要顶着巨量的辐射亲自上阵。在晃动的镜头下,他们在废墟之中蹒跚前行。粗糙的防护服看起来起不到任何作用,搬起哪怕是一小块残骸都要用尽浑身解数。这个镜头以一个茫然的眼神和简单的一句“你的任务已经完成”作为终点,没有振奋人心的对话,没有煽情的桥段。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剧集中,渺小的个体连名字都没有被记录。
什么是历史的真相?这是一个没有从来就没有答案的问题。在HBO的这部迷你剧之前,已经有无数的作品试图去还愿历史的真相。S·A·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ovna Alexievich)写下了《切尔诺贝利的哀鸣》(Voices Form Chernobyl),一部多声部的口述传记,从普通人的视角记录了切尔诺贝利的惨剧,以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HBO的迷你剧也从中汲取了颇多的素材)。更多的是影像,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拍摄诸如《抢救切尔诺贝利 》(The Battle of Chernobyl)这样的纪录片,向世人展示这段历史。更不要说那些尘封的历史档案和每年都会出现的非虚构书籍。甚至在2014年,俄罗斯自己拍摄了一部名为《切尔诺贝利:禁区》(Chernobyl: Zona otchuzhdeniya)的电视剧,戏虐般地将主人公送回1986年,试图阻止爆炸的发生。切尔诺贝利就像一面镜子,虽然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但是不同的创作者都从中看到了自己,或者说他们想看到的那个自己。
S· A·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ovna Alexievich)
和上面的作品相比,那么HBO的这部迷你剧更加戏剧化。为了剧情和节奏的需要,它更改了一些史实,例如虚构了女科学家乌拉·娜霍缪克(艾米丽·沃森饰),用来代表所有在救援工作中奋战和在之后试图揭发真相的科学家。它把勒加索夫的背景身份从无机化学家变成了核物理学家,暗示了观众强烈的辐射致使救援的飞机坠毁,乃至剧集最后的记录影像出现的“死亡之桥”是否真的存在依然有待考证。某种程度上,《切尔诺贝利》更接近于奥利佛·斯通 (Oliver Stone)的《刺杀肯尼迪》(JFK),一种对历史的艺术化再演绎。
和《刺杀肯尼迪》一样,《切尔诺贝利》的结尾是一场漫长的庭审。演员们在镜头前面慷慨陈词,揭发不为人知的阴谋,试图唤起每一个人的良知。在巨大的权利面前,这看上去有些徒劳。无论是谁都知道,坐在审判席上的嫌疑犯不过是一个个简单的傀儡。得到伸张的正义并没有触及黑暗的核心,背后真正的始作俑者依然逍遥法外。这是典型的西方视角下的叙事方式,一个弱小的英雄因受到内心良知的召唤,决定挺身而出,对抗庞大的体制。他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赢得了小小的胜利,仅此而已。主创和观众都深知此道的威力,在一连串妙语连珠的批判之后,每个人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刺杀肯尼迪》(JFK)
当撇去这种固有的视角之后,事实本身很可能是暧昧不清。“历史既不是胜利者的自吹自擂,也不是失败者的自欺欺人。”它更复杂,更混沌,在时光流逝之后也更难自证清白。事实上居住在普里皮亚季的人们在爆炸之前都是举国体制的受益者。他们拥有着远高于苏联普通公民的生活水平,在超市里甚至能买到西方的香水。勒加索夫本人也不是一个对权力一无所知的愣头青,他之前取得的身份和地位必然是在体制内摸爬滚打多年的结果。
从来没有任何的艺术作品是可以全盘还原历史的。S·A·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她写下的口述史被指责篡改了原始的采访记录。同样HBO的《切尔诺贝利》播出之后,俄罗斯的一些媒体声称整部剧集都歪曲了最基本的事实,成为了西方世界抹黑苏联的工具。他们甚至想要拍一部属于自己的《切尔诺贝利》,把罪魁祸首指向西方间谍的暗中破坏。更不用说在中文互联网中喧嚣呈上的关于《切尔诺贝利》意识形态的漫天争论。很多的时候,争论的意义已经超出真相本身,变成了话语权的争夺。历史的暧昧处变成了一个阴谋论的借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重塑历史。
如今距离切尔诺贝利那次骇人听闻的爆炸已经过了三十三年。荒芜的土地正在缓慢而艰难地恢复生机,一些动物重新开始在这里生活,当年慌忙撤离的居民悄悄搬回了家园。普里皮亚季更为成为了热门的旅游景点。过去不可一世的苏联帝国早已灰飞烟灭,曾经在某一信条下并肩作战的盟友俄罗斯和乌克兰还爆发了一场战争,为的是争夺资源和国际地位。这片土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从来没收享受过片刻的安宁。2016年,一具新的石棺打造完成,覆盖了核电站的废墟之上,并在未来的100年中继续阻止辐射的扩散。
切尔诺贝利建造完成的新石棺
在整部剧集的最后,心灰意冷的勒加索夫再次问出那个问题:“谎言的代价是什么?”或许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问:“揭露真相的代价是什么?”在经过了时间的冲刷,各种不同视角的解读之后,真相绝不会被掩埋。相反它就像那具石棺和其下被掩埋地尸骨一样,提醒着我们自己是如此自大而卑微,敢于牺牲却在时刻逃避,充满勇气却懦弱不堪。《切尔诺贝利》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真实的模样。
-FIN-
深焦DeepFocus为今日头条特约作者
点击图片查看深焦往期文章
上影节七部戛纳新片,究竟怎么样
在奥森·威尔斯面前,大师只是平庸之辈
历史最悠久的超级英雄IP,晚节不保!
青春片怎么拍怎么烂,学这里啊!
请为深焦口碑榜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