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來了
新書
紹介
書名:文學與時代的精神狀況
作者:趙勇
出版:臺灣新北: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時間:2017年9月
ISBN:978-986-485-086-0
字數:236339
定價:五編30冊(精裝)台幣56000元
此書為“人民共和國文化與文學叢書”之一 五編:第15冊;主編:李怡
內容
提要
本書是一本中國當代文學評論集,側重于從作家的精神向度、時代的精神狀況、文學與時代的關係等角度進入近三十年的文學現場,形成問題意識,分析作家作品,考察文學流變,反思文學生產,體現了作者的現實關懷和作為批評家的鋒芒與銳氣。論集內容有三:第一輯既在宏觀層面思考寫作自由的欠缺、意象形態的裹脅、跨文體的焦慮、影視的收編、女性主義文學思潮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負面影響,也在微觀層面剖析王蒙、莫言、劉震雲和韓寒等作家的寫作誤區。第二輯主要涉及對史鐵生、高爾泰、張承志、路遙、王小波、聶爾、塞壬、楊炳麟等作家作品的解讀、闡發和賞析,而苦難意識、創傷經驗、缺失性體驗、知識份子情懷、現代性等等,則是理解其人其作的關鍵字。第三輯聚焦于文學公共領域、文壇媒介化、文學批評、文化批評、學院批評、現實主義和中產階級美學等問題,力圖在開闊的歷史視野和複雜的現實語境中對其予以理論反思。從文體形式上看,本論集所收文章除論文體之外,還有隨筆體、書信體、演講體和時評體等,試圖以此打破言說的論文腔與八股調,呈現文學評論的靈活性、自由性和豐富性。
作者
簡介
趙勇,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專職研究員,主要從事文學理論與批評、大眾文化理論與批評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整合與顛覆:大眾文化的辯證法——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理論》,《法蘭克福學派內外:知識份子與大眾文化》,《大眾媒介與文化變遷:中國當代媒介文化的散點透視》,《透視大眾文化》等,合著有《反思文藝學》等,主編有《大眾文化理論新編》等,合譯有《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外國文學評論》等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
目
錄
自序
越界者?旁觀者?業餘者
第一輯
1.面向世界,中國當代文學還缺少什麼
2.意象形態與90年代中國文學
3.懷疑與追問:中國的女性主義文學能否成為可能
4.反思“跨文體”
5.革命使男人 ,使女人
——由“季節”系列長篇小說引出來的話題
6.在語言狂歡的背後
——從《狂歡的季節》看王蒙言語反諷的誤區
7.從小說到電影:《手機》的硬傷與軟肋
8.影視的收編與小說的末路
——兼論視覺文化時代的文學生產
9.作家的精神狀況與知識份子的角色扮演
——以莫言與韓寒為例
第二輯
1.《心靈史》與知識份子形象的重塑
2.《我與地壇》面面觀
3.苦難如何轉換成藝術
——三讀《尋找家園》
4.今天我們怎樣懷念路遙(外二篇)
5.《黃金時代》與青少年讀者的接受問題
6.創傷經驗的智性表達
——讀《最後一班地鐵》
7.現代性的氣味
——讀《下落不明的生活》
8.性與現代性:為一個時代神傷
——楊炳麟詩集《塵世》中的一個主題
9.城市經驗與文學現代性斷想
第三輯
1.文學活動的轉型與文學公共性的消失
——中國當代文學公共領域的反思
2.八十年代、公共領域、公共知識份子及其他
——關於“文學公共性”問題的通信
3.文壇媒介化:從文壇事件看文學場的位移
4.時代的精神狀況與文學理想的浮沉
5.文化批評: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
——兼論80年代以來文學批評的三次轉型
6.學院批評的歷史問題與現實困境
7.新媒介時代,文學批評如何發揮作用
8.學者的中產階級化與中產階級美學的興起
9.關於“重返現實主義”的通信
後記
後
記
這個集子其實是應臺灣作家兼出版人郭楓先生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建軍兄之邀編出來的,那是2013年。當時郭楓先生計畫在新地文化藝術出版公司推出一套文學批評叢書,便與建軍合作,約請大陸文學研究者十余人,每人編輯一本自己的文學評論選。正是因為這一動議,我才有幸忝列其中。記得那年暑假,我先選文章,後按其要求,寫自序,尋照片,找手跡,編寫作年表,很是忙活了一陣子。來年八月,郭楓先生寫郵件告訴我:“大作《文學與時代的精神狀況》,簡變繁字體,轉換完畢,即將進入排、校階段。此套《當代中國文學評論家叢書》,目前已約集16家,按來稿先後分二輯出版。第一輯8家于本年10月底推出,第二輯8家于明年6月前問世,大作已收入第二輯中。”
但實際上,這套書出版第一輯後,第二輯並未如期推出,此後更是動靜全無,個中原因,我也略知一二。今年年初,我托建軍兄詢問,郭楓先生才和盤托出:“關於趙勇先生著作出版事,提起來實感疚愧。‘新地’創辦以來,憑藉個人之力,不授受任何黨派施援,唯靠文學熱情和人生理念支撐,其中甘苦難以言說。唯2014年起,臺灣社會形勢遽變,文學日趨低俗,而意識形態干擾日烈,純文學之創作或論述,書市幾乎絕跡。新地文學社之書籍,更因品格太高,乏人問津,一般書店拒絕銷售,少數文化書店雖然尚願陳列,每書月銷三、五冊或竟掛零,雖有親友學生相助,亦無法維持下去!現實冷酷,我們決定從2015年起,停印新書,等待兩岸早春到來。”原來如此!此前我對臺灣出版界的情況也偶有耳聞,沒想到竟是如此嚴重。
差不多就在編輯這個集子的同時,李怡教授也邀我在臺灣出書。我知道他近年來與臺灣的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合作,主編著“民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文叢”和“人民共和國文化與文學叢書”,把這件事情做得有聲有色。但因為剛給郭楓先生編出一本,我也就一直拖延著,懶得動手再編。李怡兄既耐心等待,又不時催促,其盛情與美意讓我感動。最近一次他又催問時,我也正好得到了郭楓先生那邊的訊息,便決定以彼書充作此書,以省編選之累。
所以,這本書是我2013年編選起來的那個集子的縮減版。因字數原因,我只是刪減了其中的一些文章,調整了個別篇目,其他並未大動。
重新翻閱這些陳年舊貨,我慶倖自己當年的批評激情還算豐沛。而現在,激情的水土似已流失不少,卻只能感慨一番,徒喚奈何了。這固然是年齒漸長,心已滄桑,卻也應該與批評大環境的變動有關。因為那些激情,又因為自序(我保留了當時的那篇自序)中所言的那種“業餘性”,有些觀點或許偏頗,有些思考也不盡如人意,但我還是把它們納入其中,權當是收藏一份心情,緬懷一種漸行漸遠的聲音吧。
感謝李怡兄的信任與寬容,也感謝花木蘭文化出版社社長與編輯的接納與付出。同時也要感謝當年郭楓先生的獎掖和建軍兄的舉薦。正是他們的抬愛,才讓我有了這樣一本小書。
趙勇
2017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