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教育20年:崛起“洼地”

更多文章,请点击上面的“乐乡树人”,关注即订阅。
第二乐章 崛起“洼地”
文/山栀子
2012年,继上世纪90年代“普九”攻坚战之后,松滋教育踏上了新征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代表荆州率先迎国检。这个时期,经历三轮学校布局的调整,全市由485所学校调整为80所中小学,其中乡村学校69所。教育资源得到最科学的整合和最有效的利用。
办好每一所学校,从强壮“乡村教育”开始。
“以前碰上阴雨天,学校的小操场就成了烂泥塘。如今的操场不仅能满足师生进行体育运动、文化活动的需要,还成为乡亲们晚上健身锻炼的好场所。”指着镇泰学校新建的塑胶操场,卸甲坪乡中心学校校长覃恩宇骄傲地说。
其实,在卸甲坪,“塑胶”学校,镇泰并非唯一。位于湘鄂两省交界处的明德小学,早已建成塑胶运动场。卸甲坪乡被誉为“荆州屋脊”,是典型的民族乡、山区乡、贫困乡。自市委、市政府实施加快推进卸甲坪乡脱贫致富特色发展三年规划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以来,该乡教育投入700多万元,提质升级,打造出全市最美的乡村学校。
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百姓关切。2014年,一封关于洈水镇大岩咀小学校外住宿点安全隐患的信访件引起了市委、政府的高度关注。市政府组织公安、卫生、安监、工商、教育、纪检等相关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专题召开现场办公会,由此拉开了全市整治校外非法住宿点工作的序幕。创造条件才能彻底整治。于是,建筑面积442.79平方米,容纳300多名学生住宿的宿舍楼工程紧急启动建设。空气能热水器,空调,独立卫生间、洗漱间、浴室,优越的食宿条件自然引发校外住宿生的主动“回流”,难题迎刃而解。
卸甲坪、洈水只是全市义教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乡村优先、重点保证、梯次推进、分步实施。全市大力实施校舍改造、装备升级、资源整合、特色打造等“四大行动”,显著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使城乡校际硬件设施日趋均衡。全市统一规划,农村中小学和城区学校一把尺子量到底。近五年,全市累计投入2亿多元,推进项目建设500余个,项目惠及到全市每一所中小学,基本实现了校校通网络、电子白板全覆盖。
把好学校办在家门口。在美丽的八宝镇,沃野深处,有一所如凤凰涅槃般重生的学校——八宝小学中洲校区。原来的中洲小学,校舍失修,门摇窗摆,寝室裂口,围墙倾斜,学生105人,平均班额不到18人。停办,意味着四个自然村的学生要从此到20余里外的集镇上学;继续,家长不满意,教师不安心,学校难维系。怎么办?2012年,中州小学整体并入八宝小学,实行“一校两区”的新体制。三年里,“四大工程”壮大“中州”:全面改薄,让校区靓起来,校区项目建设投入80余万元;名师支教,让师资优起来,原校教师留任3人,其他全部与八宝小学教师交流换岗,注入名师骨干10余人;一体化教研,让课堂活起来,本部与校区整体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阳光体育,让学生乐起来,跳绳活动成为校区的特色体育运动,课外活动异彩纷呈。同学们更加惊喜的是,通过“录播教室”的网络终端,能时常与市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同步享受优质资源。现今,在校学生达到313人,孩子们更加活泼了、自信了,充满快乐的学校生活让他们笑逐颜开。尤其是教育质量的迅速提高,赢得了周边百姓的交口称赞。
均衡教育,乡村先行。薄弱学校“弱”在哪里?办学资源不足,师资队伍乏力,管理水平低下,教学质量落后。除了采取行政推动的方式“直接输液”,达到“填谷”的目标之外,能否在“峰”、“谷”之间开辟一条道路或者搭建一个平台,使校际间教育资源公用共享,达到盘活优化存量资源,激活生成新生资源,有效促进教育均衡的目标呢?这成为局党组的研究课题。经过广泛调研,“共建共享,共创共赢”,以“联盟共建”促进均衡发展的重大决策开始实施。全市首批次30个办学资源联盟正式建立。或为母子关系,如王家桥小学与砖桥小学、刘家场小学与官渡坪小学;或为帮扶关系,如市实验初中与镇泰学校、市实验小学与麻水小学;或为伙伴关系,如全市成立的五个德育科研协作区等30多所成员学校。
街河市小学茶市校区也是“联盟共建”机制创新的受益者。2009年,校区有了连通校门的水泥路,上学不再满脚泥泞;2010年,校区有了崭新的教学用房和厕所;2012年,有了厨房和学生餐厅;2013年,有了功能用房;2014,有了标准化的操场跑道。绿化、亮化、美化,校园环境一年一大变,学生也从原来的不足90人到近200人。小学校办“大教育”。如今的茶市校区,真正办成了一所农村孩子家门口的“好学校”,成为全市均衡教育之光照亮乡村教育的“样板”。
输送新鲜“血液”,泽润乡村教育。近四年,全市通过公开招考补充300多名新教师,全部走向乡村学校,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尹海军和朱丹是两位新机制教师。他们主动放弃了高薪的城市工作,一同寻梦卸甲坪。四年来,“夫妻班”的故事在师生中广为流传。而新机制教师李祝英,不仅自己选择了大山,还感动男友李明伟从内蒙古千里迢迢来到镇泰,成就了一段志同道合的情侣佳话。“执教卸甲坪,改变我的人生。”新教师陈雷这样感慨。
“我们有责任培育松滋教育的沃土,丰富营养,壮大根系,旱涝保丰收,磨炼催壮苗。”苏振德说。为助推新教师快速成长,以周转房建设为代表的“安居工程”,以师徒结对、送教下乡为代表的“青蓝工程”,以青年教师活动之家建设为代表的“暖心工程”相继实施。新教师成为了乡村校园体育、艺术、信息技术舞台上最活跃的力量。宛市、沙道观、斯家场、老城、卸甲坪等乡镇一批新教师已成长为学校中层干部。
冲破既有枷锁,敞开大门办教育,打通校际间的“资源墙”和校长关门办学的“理念墙”,这是松滋践行创新、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校际关系由“走亲戚”变成了“话家常”;小学校不再“吃不饱”,大学校不再“吃不消”;乡村学校实现了由“自然美”到“内在美”的蜕变,联盟共建的成员校百花其放,各美其美。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欣喜地说:“松滋教学资源联盟全力探索城乡均衡发展新路,让城市更有魅力,让农村更有活力。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老师,都那么安心从教且有成就感。松滋市教育体育局的探索极有成效,值得学习借鉴。我们期待更多此类城市农村师生健康快乐发展的典型,让城乡教师都能受益,让所有学生都能快乐成长。现在的教师怎样,说明我们的未来就是什么样,松滋探索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
增量补短板,存量再分配;硬件重更新,软件再升级;差异化补偿,信息化支撑—— “强壮”乡村教育的松滋作为,崛起了曾经的均衡发展“洼地”。
(作者微信号:hhb6811623,本文为庆祝松滋建市20周年《乡愁·魅力松滋》专稿,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
1.教育,你幸福吗
2.劝退举报学生背后的“功利”和“弱智”
3.教育20年:光荣与梦想(一)
4.以文化人,铸品创特
5.征程旗如画——教师队伍建设一年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