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聂圣哲:对母爱的批判——我想让100万母亲读到该文

图片:来自朋友圈
一提起母爱,几乎全世界都是歌颂,似乎没有任何批评的声音。歌颂的理由几乎千篇一律:母爱是最无私的。
各种事件,各类文艺作品都导致全社会不会去怀疑母爱,更不得对母爱有所非议。
母爱真的那么伟大吗?真的纯洁得一点瑕疵都没有吗?
仔细分析,人类母爱是危险品,用得适量,母爱给下一代带来的是温暖;用过头了,母爱会“烧毁”孩子的前程,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其实,任何动物都有母爱。只要认真去研究,你就会发现,母爱是动物生殖阶段的本能,这种“护犊”状态,在母鸡孵小鸡时就可以明显看到母鸡为了保护小鸡几乎到了疯癫的状态(尽管有的鸡蛋不是这只母鸡下的);还有,母猫下小猫后,只要你去看一下小猫,母猫就会警惕地将小猫搬走,以防万一;母狗对新下的狗仔的保护更加直接,谁靠近小狗,母狗就直接攻击谁……
所以,母爱不是人类的专利,母爱是所有动物繁衍后代时的一种自觉,没有这种自觉,动物的繁衍几乎都不可能延续。
人类虽然是动物中的一员。但是,人类有语言、有文化,还有艺术气质。这就给母爱这种源自动物本能的行为,添加了许多“创作”的情感。无休止的讴歌,没有边界的夸大,把母爱的无私与纯洁描写得几乎到了天花乱坠的程度。
其实,母爱是繁殖本能和极度自私的复合行为。只值得有所赞许,不应该无休止的颂扬。
如果说母爱真的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那为什么母亲不去爱别人的孩子(产房里抱错的孩子除外)?广义的来讲,无论是谁的孩子都是下一代。但母亲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爱自己生的孩子,因为她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这是人类的本能。
所以,母爱至多是对自己所生的孩子而言是无私的爱,这个定义域不能少!
一般动物的母爱,因为思维的低级和没有语言工具及文艺手段,母爱就按部就班的有一个固定模式推进——在下一代可以独立生活的时候,母爱戛然而止,让下一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独立生活。从此后,母子相遇,形同路人。这是正常的物种的传承,这种传承包含着对自然与社会的适应,也就有了物种优化的内动力。
可悲的是,人类由于有了思维、情感和文化。在育儿上,母爱到了无休止甚至泛滥的状态,孩子们的身份变得复杂起来:既是母亲的孩子,又是母亲的宠物;既是母亲自己家庭的新成员,又是与别的家庭比赛的主力运动员;既是母亲自己没曾实现的梦想的新希望,又是必须完成这个新希望的主体;既是母亲的孩子,又是母亲的面子……一切的一切,都沿着中国既定的“学而优则仕”的道路狂奔,一切为了孩子比别人的孩子有“出息”而奋斗。
所以,人类的母爱在孩子出生那天起,就是个不断地被异化过程。这个异化就是让孩子成为家庭的“面子”的过程,是一个努力实现“我生的孩子就是比你生的孩子强”的过程。在中国,母爱就自然转换为“对孩子读书保障一切”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断被塞进母亲的私活,母亲和孩子在“伟大的母爱传输下”,形成了愿打愿挨的状态,而这些都可以用“母爱是无私的”来解释。
这种解释本质上荒唐之极,表面上却天衣无缝。
太多的孩子被母爱宠得只会一心一意的读书,被母爱推到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们不需要洗衣做饭,不需要参与家庭劳作,不需要在意或照顾家人……因为“无私的母爱”为孩子承揽了一切。
当这个孩子走过一生,在人生的终点被评估时,“伟大”的母爱已经渐行渐远。这个“孩子”该是骡子不会是马,该是马的,不会是驴。甚至,由于母亲过度使用母爱,把该是“马”的孩子,变成了骡和驴,这就是母爱泛滥的悲剧。
如果我们对母爱进行必要的批判,让母爱有所克制,不再让母亲们在“母爱是最无私的爱”的错误道路上走得太远,不要一味“纵爱”——让孩子,该“断奶”的时候“断奶”,该行走的时候行走,该跌倒的时候跌倒,该痛苦的时候痛苦,该高歌的时候高歌,该哀嚎的时候哀嚎,该饱食的时候饱食,该挨饿的时候挨饿……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尽快成为独立的一员。
孩子独立了,母爱最多只是一种远远的关注和默默的祝福……
如果中国母亲能够如此吝啬地使用母爱,那将是我们民族的巨大进步!
文章摘自聂圣哲的微信公众号,写于2016年
欢迎关注一个家庭主妇的文字“遇见甄晨”,欢迎关注甄晨的抖音:111152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