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小调节力公式
最小调节公式为15-0.25×年龄
使近处物体发出的发散光线经眼屈折后成像在视网膜上,方能看清近处物体,称此影响为调节。正视眼的远点在5米以外,近视眼的远点小于5米,用D=1/F(屈光度=1米/焦距)的公式可以计算出近视眼的远点,也就是近视眼所能看清目标的距离,如4.00D近视能看清目标的距离为0.25米。
通过测量被检者的调节幅度,并根据最小调节幅度公式15-0.25×年龄,可知该被检者的调节幅度是否存在异常。例如,一儿童10岁,移近法测得调节幅度为10D,该年龄的最小调节幅度为15-0.25×10=12.5D,说明该被检者调节幅度低下,可能属于调节不足的类型,这样的顾客进行调节功能训练也是非常适合的。
二、调节幅度的定义
调节幅度(D)=1/近点距离(m)—1/远点距离(m)
三、求眼睛调节力计算公式
正视眼的远点在5米以外,近视眼的远点小于5米。用D=1/F(屈光度=1米/焦距)的公式可以计算出近视眼的远点,也就是近视眼所能看清目标的距离。如4.00D近视能看清目标的距离为0.25米。
如:近视-1.00DS(正视眼的调力与集合力相一致时);注视物体距离1米,调节力1.00D,集合力1Ma;注视物体距离0.5米,调节力2.00D,集合力2Ma;注视物体距离0.33米,调节力3.00D,集合力3Ma。调节力:15-年龄X0.25;如45岁的调力:15-45X0.25=3.75D。
扩展资料
调节力是指眼睛既能看清远处,又能看清近处景物的能力。调节是通过眼球同睫状肌、晶状体悬韧带和晶状体来实现的。当注视无限远处的目标时,眼球内睫状肌充分松驰,晶状体悬韧带牵拉着晶状体赤道部,使晶状体变得扁平。
当注视目标移近时,睫状肌逐渐收缩,使晶状体悬韧带逐渐放松,晶状体及其固有弹性使之趋向球形,凸度变大,屈光力增强,使近处景物的影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从而能够看清近处景物。
参考资料来源:知网—浅析眼睛调节力、明视范围和处方间的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眼睛调节
眼镜度数=1除以f乘以100(公式中f必须用m做单位)f为焦距。凹透镜为负数,凸透镜为正数。
1、对于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其凸度越大,屈光度数越大,反之越小。换言之,对同一只眼球而言,近视度数越高,眼球越突出,需戴近视镜度数越高。
2、眼球的屈光体系是个可调的“凸透镜”,因而形态可变,当眼前放上凹透镜时,眼球仍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眼睛能看清不同距离的目标和近视或老视患者戴镜能适应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
3、由于普通眼镜与眼球相分离,形象直观,容易计算。本节探讨的重点是眼镜对眼球屈光的影响,对有关眼镜的论述,都是针对普通眼镜。戴角膜接触镜与普通眼镜在屈光方面具有相同的效果,其原理和技术在眼镜行业已经很成熟,因此不再论述。
扩展资料:
正视眼的远点在5米以外,近视眼的远点小于5米。用D=1/F(屈光度=1米/焦距)的公式可以计算出近视眼的远点,也就是近视眼所能看清目标的距离。如4.00D近视能看清目标的距离为0.25米。
近视眼如果要看到一个清晰的物像,有下面内容三种技巧:
一种是使平行光线变为散开光线,即将被看目标向眼前移到一定距离,在该眼的远点范围内,就能获得清晰的视力;
一种是在眼前置一凹镜片,通过镜片的折射力使平行光线散开,使其在视网膜上聚焦;
再者就是通过改变角膜曲率,使眼球屈光力改变,以达到正视,常见的技巧如:OK镜及屈光手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眼睛调节
眼(又称眼睛,目)一个可以感知光线的器官。最简单的眼睛结构可以探测周围环境的明暗,更复杂的眼睛结构可以提供视觉。在很多脊椎动物和一些软体动物中,眼睛通过把光投射到对光敏感的视网膜成像,在那里,光线被接受并转化成信号并通过视神经传递到脑部。
使近处物体发出的发散光线经眼屈折后成像在视网膜上,方能看清近处物体,称此影响为调节。正视眼的远点在5米以外,近视眼的远点小于5米,用D=1/F(屈光度=1米/焦距)的公式可以计算出近视眼的远点,也就是近视眼所能看清目标的距离,如4.00D近视能看清目标的距离为0.25米。
扩展资料
在眼睛调节的经过中,偶尔会出现调节异常的情况,主要缘故如下:
1、调节不足,伴随外隐斜,多数由于长时刻近距离职业引起;
2、调节过度,儿童多见,注视近距离物体时,调节反应大于调节刺激;
3、调节失灵,调节幅度正常,但远近交替注视时,反应迟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眼睛调节
用D=1/F(屈光度=1米/焦距)的公式可以计算出眼睛调节力的远点,也就是眼所能看清目标的距离。如4.00D近视能看清目标的距离为0.25米。
眼睛如果要看到一个清晰的物像,有下面内容三种技巧:
1、是使平行光线变为散开光线,即将被看目标向眼前移到一定距离,在该眼的远点范围内,就能获得清晰的视力;
2、是在眼前置一凹镜片,通过镜片的折射力使平行光线散开,使其在视网膜上聚焦;
3、通过改变角膜曲率,使眼球屈光力改变,以达到正视,常见的技巧如:OK镜及屈光手术。
眼在产生调节的同时引起双眼内转(俗称对眼),该现象称为集合,集合是由眼外肌(主要是内直肌)完成的。调节越大集合也越大,调节和集合一个联动经过,两者保持协同关系。
扩展资料:
调节幅度、灵活度:
调节幅度是表示眼睛多能付出的最大的近距离调节范围。临床上常用移近法测量调节幅度。
调节灵活度是指眼睛放松调节和运用调节的能力。一般采用±2.00D反转拍与视力卡配合检查。一般情况下,在1分钟内,8~12岁的儿童双眼应可以看清不少于5圈,单眼不少于7圈。13~30岁的人双眼不少于8圈,单眼不少于11圈。30~40岁的成年人双眼应不少于9圈。
调节异常:
1、调节不足,伴随外隐斜,多数由于长时刻近距离职业引起;
2、调节过度,儿童多见,注视近距离物体时,调节反应大于调节刺激;
3、调节失灵,调节幅度正常,但远近交替注视时,反应迟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眼睛调节
使近处物体发出的发散光线经眼屈折后成像在视网膜上,方能看清近处物体,称此影响为调节。
正视眼的远点在5米以外,近视眼的远点小于5米。用D=1/F(屈光度=1米/焦距)的公式可以计算出近视眼的远点,也就是近视眼所能看清目标的距离。如4.00D近视能看清目标的距离为0.25米。
近视眼如果要看到一个清晰的物像,有下面内容三种技巧:
一种是使平行光线变为散开光线,即将被看目标向眼前移到一定距离,在该眼的远点范围内,就能获得清晰的视力;
一种是在眼前置一凹镜片,通过镜片的折射力使平行光线散开,使其在视网膜上聚焦;
再者就是通过改变角膜曲率,使眼球屈光力改变,以达到正视,常见的技巧如:OK镜及屈光手术。
扩展资料:
调节异常
1、调节不足,伴随外隐斜,多数由于长时刻近距离职业引起;
2、调节过度,儿童多见,注视近距离物体时,调节反应大于调节刺激;
3、调节失灵,调节幅度正常,但远近交替注视时,反应迟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