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黑云翻墨未遮山:细读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细读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在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中,有一首颇具韵味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西湖在雨中特殊的天然景象,更表现了诗人苏轼对大天然美的感悟与赞美。这篇文章小编将围绕主关键词“黑云翻墨未遮山”,分析这首诗的内容、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作为唐宋八大家其中一个,他的诗、词、赋和散文都成就极高,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全才。苏轼一生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以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而闻名。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文本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创作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在一个雨后初晴的夏日,他站在望湖楼上,目睹了西湖景色的变幻,便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诗句解读:

1. 黑云翻墨未遮山:
开篇便以“黑云翻墨”形象地描绘了空中乌云的翻滚,仿佛打翻了墨汁。这里的黑云不仅仅是一种天气现象,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未遮山”则生动地描述了黑云尚未完全压盖住山峦的情形,展现出一种瞬息万变的气氛。

2. 白雨跳珠乱入船:
接着,苏轼用“白雨跳珠”形象鲜明地描述了雨点的情形,像珍珠一样的雨点从空中纷纷落入船舱,生动地呈现出夏雨的急促与生动,令人目不暇接。

3. 卷地风来忽吹散:
接着,作者转入描述狂风的场景,“卷地风来”突如其来,瞬间将云和雨吹散。这个经过象征着天然界的迅猛变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4. 望湖楼下水如天:
最后一句“水如天”引导我们从雨幕重重的景象转向晴朗的湖面,湖水与天空交融,呈现出一幅水天一色的和谐美景,展现了大天然的另一番宁静与优美。

三、中心想法

整首诗借助短短四句生动地表现了西湖雨中奇景,通过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意象,让读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种瞬息万变的天然景象。同时,诗人对大天然的表现既是对其壮观场面的真诚写照,也是对天然力量的感叹与赞美。诗句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令人感受到生活的瞬间与奇迹,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四、写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苏轼在杭州担任通判期间,有机会游览西湖,深受其天然美的感染。在这首诗中,苏轼不仅展示了他高超的文学才华,也折射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天然的热忱。他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成功地将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1. 艺术特色:
&8211; 生动形象:苏轼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化的描绘,让天然景观得以在字里行间栩栩如生。
&8211; 动静结合:诗中描绘了动(黑云翻滚、白雨纷落、卷风而来)与静(水天一色)的结合,展现了大天然的复杂与丰盛。
&8211; 情感融入:诗人的情感与天然背景相结合,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充满诗意的心灵独白。

2. 课后思索:
对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我们可以提问:这首诗描绘出的画面带给你的感受是何?例如,“黑云翻墨未遮山”, 使我联想到夏天暴风雨来临前的紧张与兴奋;而“水如天”则让我感受到雨过天晴后的宁静与美妙。

小编归纳一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对大天然的一次生动描绘与深刻感悟,诗句中的“黑云翻墨未遮山”不仅是对雨中情景的切身体验,也引发了我们内心对天然美的思索与感慨。通过细致的文字描绘,参透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与天然力量的崇敬,让每位读者都能感受到那一瞬间的震撼与秀丽。当然,如果读者对此诗有更多难题或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期待大家的互动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