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是世世代代白州儿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根基。只有保护好洱海,才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景永驻人间。为在全社会营造洱海保护人人有责,“我爱洱海”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市文联和市洱海保护管理局联合面向全社会举办了一次以“保护洱海·守望乡愁”为主题的公开征文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作者纷纷投稿,共征集到稿件414篇。评审组严格按照要求从参赛的414余篇作品中评选出获奖作品29篇。苍洱文苑君将陆续向大家推荐部分获奖作品。今天推荐的是获得二等奖的作品:《洱海荫蕴下的仁里邑村落记录》(作者:王树鹏)。
家谱有云:王氏于仁里为著姓,且得地灵,西枕三台,面临金梭,海舍案其南,江尾案其北,春和景明,一碧万倾,洵杰地也,故世业青缃而人多俊秀。吾见以释:东渺金梭,西顾三台,南眺莎洲,北望海尾,洱海之滨,是吾家所在,大理喜洲仁里邑,人杰地灵之地。其名,出自论语“里仁为美”,仁里之邑,里有仁风。定位在洱海北端西岸,苍山十九峰沧浪峰下之三台麓,洱海十八溪霞移溪南侧,距大理古城二十五余公里、蝴蝶泉折返一公里。凡山光水色、晴明潋滟,坝土沙甸、田园牧歌,灰瓦白墙、朴风文明,尽派出于眼底。村落自然、格构齐整,十分格致之地。
▲仁里邑之北望海尾
在于村格。邑分十三社,一千余户,四千五百人口。家谱记载,原应为十甲,如陈家登、大事登、苏家登、小街登等等。现七八零后者,已不大得知端的,数分不清,仅尤在六十龄上者方有些深处记忆。各街登几为村内路道分化,泛格布局。村道多呈南北向展布,曲折反复,小径通幽。曰为街登生死路,红白喜事大建运作区格自行,几不能窜乱交通,任谁不可堵塞或干涉通行。终至连接一条西东贯穿整村大路,可通达苍山洱海之间,全村共用行止,凡是显摆利用。在于互市。七八十年代,商者,不具体规模,摊贩散布各条街角,转而折返常见。有老人摆个小摊,二分钱瓜子或炒豆一杯,米凉虾、木瓜水三五分钱一碗,小儿获之怡得其乐。曾记偶少儿时,春夏收获时节,有田野遗漏,捡得几许大豆,货与商贩者,换来一片凉粉,抹了油辣子,则喜笑颜开。下午安有集市,附近小村下阳时分纷纭集聚,或售卖生鲜干货,采买肉蔬果品。物贸总体微调自给,互市人人生活所需。村庄制式构成区块,格貌分布明显,备规模村落基础,成其格构齐整。
在于农工。邑人善躬耕细作,种植朴厚,大春水稻玉米、小春蚕豆穗麦,蔬菜常有特色,饭食根肴丰涿。谚语可证:仁里邑芋头,星登泥。邑内,多有养牛放马,牛耕而马交通,牧亦有之。曾村名牧马邑,可以得见。村西沧浪峰麓,曾有水力石磨机具,可舂米、面、辣椒等,原始却能可食加工,备村邑自产自活。至于手艺,有数家冶炼治铁,农工器具不缺。还有几家老户裁缝精工绣娘善制衣帽鞋袜、枕头帐沿锦被;小炉匠善玉器拼接、金银打制,供应生活装饰用度。数家工于竹品编制、箍桶扎蒸,供村人生活用具。加之,四围曾锁之城寨门户,俨然自我之国,自然之邑。
▲洱海边的村容、村貌
在于风貌。村头、村尾不同角落,或市集或广场之地,皆有布种大青树,偕为百十年份古树,白族村庄标志。树多高壮,巨者高十丈有余、宽七八人围,夏秋纳凉、节庆人集,族之指标。其多一年一青,寒暑易秋,有苞有果,苞果皆可食,尖苞绽放剥落而吐芽生叶,以散叶开枝。独有下街登大青树,大叶肥厚、万年常青,不分冬夏,形如伞盖,枝干古拙、虬曲,根枷结瘤、龙盘,苞紧果实熟红,十分奇特。大树之于村落,如自然引世界,展布庄村,起部落风气,活力生态然也。
在于院落。族之白也,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凡以院落而居,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或依地利紧布,皆雕梁画栋锦衬。强调院与落,院为格式,落为家居。形制均有讲究,几方建屋格寸定度,一方均需尽量满足“一房挂一耳”格制,凡一主堂两厢房两耳房,基本双层建制,备会客商事、几代住宿、厨房杂物堆放,基于生活所需。其外单方建筑尚有“五凤楼”格制,现已少见。照壁标致,而白色以回光厅堂,井则见天以收获晾晒、举行客事,泛为科学生活应用,祖之智慧结晶。居落皆为青砖灰瓦白墙,房顶屋沿飞檐走壁,墙体大墨彩画,构艺严谨、典雅大方,由是大观。大门亦有规格,严格家门人才层次制建,三公九卿府道县官,有“二斗五升、一斗三升”分数,体现门阀。而此,现代已未讲究,有财者随意。门楣或照壁,均书写姓氏文字,进门不问也知是何家族。如颖川世第、颖水渊源,为陈姓;瑞蔼槐堂、雪瑞三槐,为王姓;紫气东来、太白遗风、青莲世第,为李姓;繁此。村邑院落,十分格制、文化、谐和,易起苍洱唯一乡愁。
▲仁里邑之文化、风习在于民习。白族村落,除却大青树标志,每村皆有本主庙、山神庙,吾邑也如是。有本主景帝庙一座,坐落村东北部洱海边境,一进两院。内院正殿高台坐西,供奉新旧本主、英雄壮士,皆与境地有功德者。西殿供奉财神与送子娘娘,西南、西北偏厢分立祖宗聚灵牌位和观音菩萨。外院散火饮食。其中,据传中居新本主,原为海东飘来一段旧木,邑人感其飘零过海品质尚坚,迎去庙堂,而旧主礼仁客让正座,不见相还,于是成为新主。传说不知蕴含何其事故,亦现当地本主与村民信仰之仁厚,故代相传。山神庙居村头,大几平方简房,无门户而敞口,出境上山行人,路过皆拈香行礼拜见,祝告行路安顺。近年,又恢复八九十年代改为征粮管所一院,为崇善寺,原名玉皇阁,塑有玉皇、观音、财神等像,信众行佛教礼仪。吾幼时曾随父母进入纳粮,已记不清格布。又,曾听说村中现已空置旧村府,亦为村之三圣宫,貌似一进两三院,门户巍峨气势、前踞两座雄狮守护。远时,邑内尚曾有观音庙、李氏祠堂等。各庙,尤其是本主和山神庙,凡邑人举事之家,均要前往献牲奉表,录其人其事磕头上告,化求本境之主护佑平安顺遂。包括幼儿初生、取名,婚丧嫁娶,华造祭祀,置物行商等。佛寺,亦多于神仙诞辰,上香焚檀、诵经拜礼,劝化世人仁爱。村尾,下街登大青树广场近前,还建有古戏台,飞檐斗拱,左绘青龙右白虎,节庆、殊日偶有唱戏展演,庆祝丰登、酬神。旁有老人房一院,平时尊老聚会休闲,本主节日接神巡按,驻骅之所。至此,村内民风习俗昭然,佛道本主、宗族、尊老交互融合,本主还层累,尤能隆重包容、仁义、道德,且信仰者众虽所求不同,却自然、有终,行事关乎境地人口生活。岂非民域泛国体格局,民族之地,风习善焉。
在于人文。地灵之地,尤不乏人杰。譬如书构吾家谱之杨协葵先生,文采、看事、理离支系,备述前因后果,亦十分明晰通达,文化人之盛者也。尝闻,吾幼时家族尚有武坛,置有石锁、刀枪等锻具,有把大关刀俟后尚被抬去顶了村府大门。吾家,亦村内文武之族也。近吾之年代,尚也还见许多文化风习顺延。如逐年春节,邑人中不乏文笔法度佳者,常书对联或市或自备以贺春;红白喜事之家,须请专人撰写联文,或贺或祭或题写诗词,以应情景;村内本主庙宇、节庆活动之时,也不乏文人主事,题写祝告词文达意,上表天地神仙。九十年代吾家华造时,表亲家就延请数位书文老人撰题堂联,曰“立志扶孤征服蹉跎岁月,真诚孝亲变革坎坷历程”,道尽两代家情故事,尤其用心和文化。邑人,至小便被育以有字文书,不能坐卧,不能撕毁唾弃,不能用以如厕,崇文风习惯贯自然。现代,村邑人才更为广盛,或官吏或专技或商贸于前,活跃和服务社会各界,有厅处级别、教授正高领衔,有游学国外生活优渥,有非凡商贾大户成就。当下就有时局之长、书作协会主席,均为邑人。尤且,村邑风习,崇尚家庭和睦相亲、教育为先,个体立志争竞、自力更生,家族村组观念团结、守望相助。人文格致,成风蔚然。
▲仁里邑之本主庙尚在于发展。或发扬手艺或学习进步,曾工贸繁华,泛至产业。其一,做副业。则名之主农业之外。七八十年代,闲暇时节集体组织外出务工,以基建为主,发扬白族建筑艺术,盛时临沧、怒江、迪庆、版纳皆闻大理建筑名气,成就九十年代亿元村。据传一年寄回家资,超越剑川财政营收。大凡领头人有王、段、杨、陈者,是时村四角建有四大宅院压阵,成绩翘楚。其二,盛木雕。九十年代,木雕已成产业。数个技术带头人当先,徒弟繁往,几家厂房日夜开工,打磨雕画分向计件,经济创收十分兴盛。时段纪代青年,谐皆学习雕琢,精工而细作尤其有名。其三,收药草。苍山沃土尤长优质天然药草,有灯盏花、白芨、重楼、龙胆草等,邑人日昼负草篓上山,太阳下山绩以满,可挣得多许银钱,养家糊口也过。尝有心思者,甚至高山花甸坝,垦土置田种木香,品质坚而上,极其辛劳。其四,行商贾。尤其昆明,二十一世纪零零年代。以家户为单位,租一铺面,小而小之,可能边缘村内或街角,腾挪狭窄起锅布灶,上下火起铁盘烤饼,饱财归家起房造屋,不知凡几。名曰喜洲粑粑,实为仁里之人扩散,盛时108家以上,做其事、扬其名,学习进步发扬光大。其余,时几年代,邑村尚盛繁多小业,如网箱养鱼、动力碾磨、针织渔网、车辆运输、解拆扎染等等,星星点点从业自生。尤见,邑里学习发展风习上盛,不断进步发扬,屡获探求成功,至今薪火不息,亦添砖村落兴旺格调。
▲仁里邑之彩绘书墙由此,里仁之邑,长史以往皆十分格致、自然。人文鼎盛而风习朴厚,规制齐整而农工发达,户口众多而产业聚扬。数代以来,朴至祥和、发展兴盛、薪火传承,典范多数白族村邑。谁与吾邑人当世之者,应以为记。
END图、文:王树鹏
长期接受投稿,投稿邮箱:
dlswl2312406@163.com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