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海波随笔 | 160年后,走在10月金秋的圆明园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周一到的北京,各大博物馆闭馆。于是动身前往圆明园。金秋的十月,北京这两天的空气也是极好的。圆明园里的银杏黄了,长春园的黑天鹅游的悠哉,就像乾隆帝说的,圆明园的秋日,红叶千林似锦张,秋容端不让春光。
然而无论风光如何好,提起圆明园,身为中国人,心中总是免不了有些悲凉的。几年前在法国枫丹白露宫看到满柜子出自圆明园的精品瓷器时,虽为那些珐琅、粉彩瓷器所倾倒,也庆幸它们保存完好,但心中更多的是五味杂陈。
而今,走在这偌大又空无的圆明园里,站在西洋楼和大水法遗址前,看着那些堆积的断壁残垣,如一头头受了伤沉睡百年的神兽,想起它们的经历,实在无法不心如刀绞。
“请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铸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1861年11月25日,维克多·雨果在高城居写下这样的字句描述圆明园。
圆明园,这座耗费了上百年苦心经营修建而成的旷世园林、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典范”的万园之园,曾经该是何等的辉煌壮丽和炫目啊。但那一场大火的肆意摧残,那些西方列强的暴力洗劫,还有民国时期的拆卖等等,让所有的心血和华丽消失殆尽,让所有的建筑、文物化作一片黯淡的荒芜,这不仅是中国人心头永远挥之不去的沉重记忆,更是人类文明历史上最为沉重的一颗血色泪滴。
不免想起顾随先生的《游圆明园》,“散步闲扶短杖,正襟危坐高冈。一回眺望一牵肠。数间新草舍,几段旧宫墙。何处鸡声断续,无边夕照辉煌。”哎,好感伤的一句——“一回眺望,一牵肠”。
承载着历史伤痛与屈辱的这片土地,带着无数个碎片的记忆和烙满悲怆的痕迹,以一种别样的形式传承着它昔日的辉煌。它仍是庄重、震撼而无法代替的,它除了象征着中华文明极高的创造力与成就,更于无形中警醒着中华世世代代的后人——一个国家,封闭自大只会令之陷入风雨飘渺的绝境。也只有国家强大,我们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国民和文化。
如今,许多流散世界的圆明园珍宝仍然不时牵动着国人的心。是该被归还还是宁可高价也要收回,对此很多人的意见有所不同。然而我想,大家的心意都是相通的,就是期待这些流落在外的“家人们”早日归来。
在2011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卖上,一件估价仅800美元的瓷器,被中国人以1800万美元抢下,折合当时人民币约1.2亿元,超过估价22500倍,制造了中国艺术品在西方市场的奇迹。那是一个让世人百感交集的时刻,因为那件“不明身世”的宝贝——霁蓝描金开光粉彩花鸟暗刻松石绿釉如意双耳尊实际上正出自于圆明园。
近年来,六尊圆明园流失的兽首铜像——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鼠首、兔首也先后以不同的方式回归祖国,其中两尊入藏国博,四尊存放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去年,澳门的何鸿燊先生又将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于国家文物局,为其百年回归之路画上圆满句号。然而更多的、未知的珍贵文物们仍四散各处,我们甚至不知道,它们究竟有几何?
十月,圆明园里的秋色正好。但也正是160年前的十月,这座人类历史的瑰宝级博物馆经历了那场彻底毁灭性的劫难。在这样的时刻,走在这样物是人非的圆明园,内心的复杂之感似乎无法通过语言来描述。我想,对于世界和全人类来说,这里将是永远值得深刻检讨和反思的文化遗存所在。
热 文 推 荐

敬请关注公众号:瓷海新波
记得点一下“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