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职场

【金榜题名】全国报纸副刊散文一览无余(2020年10月15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天地发表作者查干散文《山亭与老雕》
★河南日报中原风副刊发表作者李成散文《芝麻里的天机》
★河南日报农村版豫风副刊发表作者李卫超散文《英雄村庄故事多》
★辽沈晚报迟桂花副刊发表作者刘汉斌散文《益母草》
★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作者李新勇散文《故乡石榴甜》
★羊城晚报花地副刊发表作者王干散文《鱼鳔花生》
★衡阳晚报文艺副刊发表作者龙建雄散文《简单写作,简单生活》
龙建雄/简单写作,简单生活(散文)
闲暇之余看书码字,弄着弄着就有一些长长短短的文章刊登在了报纸或网媒。于是,一些朋友见面就问,你赚了多少稿费?你什么时候加入作协?你什么时候出书?
说实话,我真没有好好思考过这些问题,人有梦想但不一定就能如愿以偿,所以我只好用笑一笑来搪塞大家。对于我来说,读书是一种本能,因为我觉得我嘴很笨,情商绝对属于低下那种类型,朋友圈很少看到我在一些场合与他人激烈争辩;写作是一种释放,是我嘴笨的一种互补。既然说不好话,那就用文字来进行转述,尽可能把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晰,尽可能用朴实文字让大家看懂,要是有更多的人喜欢那就求之不得。
女儿曾经很正式地问我,爸爸你写过那么多机关公文,与你现在的自由写作有什么区别?我告诉她,公文是命题作文,属于学生的应试范畴,得分多少取决于评卷的那几个老师;写作则不然,我笔写我心,我笔写众生,这种文字有其顽强的生命力,评分的人会是很多很多形形色色的人。
很显然,朋友们对我良好祝愿充满着无公害,我心里该暗暗窃喜。不过,我还是希望大家不要给我过高的期许,我的初心也不过是你我普通人的平常心而已,无外乎曾经有过想法,做过那么一两个不切实现或眼高手低的梦。
人其一生难免会有许多欲望和追求,追寻的东西过多,目标设于高大上,就会成为自己生活的负担。我们都知道生命之舟需要轻载,但“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暗示却又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于是每走一步都给自己陡然间增添或多或重的负担。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很少腾出时间来理智的做生活的减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零。
我们身边懂得做生活减法的人,他们知道适时放下欲望包袱才是人生前进的坦途。简单生活不是贫乏或缺少生活内容,而是繁华过后的一种觉醒,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我做我的,做我很喜欢很愿意的事情,成也萧然,败又萧然,这就是一种去繁就简的生活,是一种简单而又纯粹的人生。
一个懂得简单生活的人,他会心无旁骛,他不会因为外界评价而干扰自己的身心和脚步。一如我们常用的电脑,不适时清理多余的软件,不及时修复错误的信息,系统定会瘫痪崩溃。我们的生活和电脑系统有着十分相似的运行规则,如果你想过一种简单快乐的生活,就不能背负太多不必要的包袱,要极力学会删繁就简。
生活其实真的很简单,就跟吃饭一样普通,把吃饭的问题搞明白,也就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明白。聪明的人吃饭首要考虑口味,然后是既不点太多,也不会点很少,因为他知道他喜欢什么就点什么,能吃多少就点多少。愚昧者则贪多求全、拼命点菜,什么菜贵就点什么,等菜端上来时已是眼花缭乱,即使勉强吃下,但也消化不了,还祸害了自己的肠胃。
记不起来在哪本书上看过一句话,“最人性的就是最好的”,这种人性,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你饿了就吃饭,冷了就加衣,觉得知识恐慌就去恶补文化,感到心有愧疚就去行善积德。一切所作所为,顺其自然,本性使然,接受既来之则安之的现实结果。亮堂堂地活在当下,坦荡荡地活好当下,这是多美好的一种人生境界。
我和许多人一样,知道道理是常理,“鸡汤”是佛系,平时也大都不屑一顾。但诸如著书立言、署名作家、薪资稿酬,这般事情都是人一生难能可贵之事。人的生命和精力有限,欲望是填不满的沟壑,先不给自己扣上压力的帽子,减省一分、超脱一分,减却一事、轻松一世,我还是活在朋友们不知道的自我世界吧。
不去想那么复杂,真有一天实现朋友们的关切,我定会给大家报喜。要是没有成功?管它呢。
★亳州晚报涡河副刊发表作者张秀云散文《当你老了》
★邢台日报百泉副刊发表作者孟德明散文《三十年一集》
★泉州晚报刺桐红副刊发表作者张美娜散文《风味人间》
★重庆科技报巴渝文学发表作者周康平散文《银杏美》
★新疆日报宝地·作品发表作者郜辰辰散文《快递路上说变迁》
★西安日报西岳副刊发表作者郭文杰散文《千里红烧排骨香》
★包头晚报半亩塘副刊发表作者魏青锋散文《母爱是柿饼的味道》
魏青锋/母爱是柿饼的味道(散文)
对于大时代的个体而言,食物以其样貌和味道表达了和这个世界的联结,成为承载记忆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一种乡愁。
近几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数人离开故乡,在迁徙中找到更好的生活,却经常在不经意间感到怅然若失。
远离的故乡,老去的亲人,逝去的时光……这一切都可以被食物的香味勾连,在味道中鲜活起来,也让失落的心得到慰藉。
母亲自从眼睛做了手术,身体看着一天不如一天,可她不喜欢城市的拥挤和喧闹,仍旧挣扎着栽种了几分菜园。过了立秋,南瓜熟得光芒暗淡,朝天椒也歪着脑袋没了精神,这时我是必须回去一趟的,给母亲送些过冬的衣物,再把菜园里成熟的瓜果采摘了拉回来。
院里还有几棵繁密的柿子树,看着一树树挂满枝头颜色可人的柿子,我的思绪一下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那时候我年纪小,身体不好,常年小咳嗽不断,遇到了天气转凉,经常不敢出门,母亲背着我找遍了方圆几十公里的大夫,最后在城里的医院住了很多天,也不见好。走的时候,一位须发俱白的老爷爷喊住了母亲,告诉了一个偏方——着霜的柿饼,霜越厚越好,用油煎了吃。
回家后,母亲就着手准备旋柿饼,她拉回了地里的高粱秆,串成晾晒的帘子,父亲从采石场请了假,借木工家具做了两架柿饼机和两排高脚的长凳子。父母亲商量害怕自家的柿子不够,又买了邻居的一树,一切准备就绪就日日盼望着柿子成熟。那年的柿子像是随了母亲的心思,个个饱满圆润,颜色鲜艳。采摘的过程出了意外,母亲没站稳当,从树上滑下来,所幸最后抓住了绳子,脚着了地,但是手被绳子割破了。看着母亲一手鲜血,我吓得号啕大哭,边上地里的邻居听到哭声都赶了过来,搀了母亲坐在边上,大家都来帮忙,等父亲闻讯赶回来时,柿子已经卸完了。
父亲请不到假,采石场要在冬季封山之前完成当年所有的工作,旋柿饼的工作落在母亲的身上,我们姐弟则把旋好的柿子放到帘上晾晒。十多天后柿子旋完了,母亲把柿子皮找角落存放起来。等到天寒有了霜冻就要盖在柿饼上捂霜。冬天天气冷,我身子弱不去学校,整天就拿着长杆子吆喝赶过来的猪、鸡和馋嘴的麻雀。
晾过快一个月,捏过三轮,柿饼已经成圆圆的薄薄的透着亮的棕色,这时候父亲也回来了,把柿饼集中起来,然后取出收藏的柿饼皮厚厚地盖着,等着捂霜。姐姐每天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翻开红红的柿子皮,大声嚷着:“妈,快看,柿子又白了!”
母亲已经在几日前开始早晚给我吃柿饼了。才开始吃,糯软香甜,可口美味,连吃了几天,竟有些腻了。母亲便用小人书诱惑我,吃一个礼拜,买一本《哪吒闹海》,或者吃几个,哥哥姐姐讲个故事,最惨的是和哥哥姐姐石头剪刀布,输一次吃一个柿饼。母亲还让父亲请了打窖的师傅,在院子里打了一个冷藏窖,多余的柿饼都窖藏着,可以吃到次年热天。
那年的柿饼,我整整吃了一年多,吃得那时我看到柿饼,甚至看到柿子就跑得远远的。柿饼的味道,是那些年我害怕的味道。转眼三十余年过去了,不知不觉中,我却慢慢地喜欢上了柿饼的味道,只是,已经70多岁的母亲,再也没有力气旋柿饼了。
★西安晚报文化·终南发表作者赵晓舟散文《风从秦岭吹过》
★兰州日报处女地副刊发表作者钱双庆散文《烟雨吐鲁沟》
★深圳商报万象副刊发表作者王太生散文《一升露水一升花》
★江海晚报夜明珠副刊发表作者苏枕书散文《小城奇遇》
★安庆晚报月光城文学发表作者胡竹峰散文《悬天》
★盐城晚报登瀛副刊发表作者徐天承散文《冷门文科》
★亳州晚报涡河副刊发表作者李丹崖散文《粉皮的滋味》
李丹崖/粉皮的滋味(散文)
秋日,又到了绿豆成熟的季节。末伏的最后一波暑气攻势,让生长在皖北大地上的绿豆怦然从豆荚中炸开,豆荚咧嘴,绿豆如待飞之雏鸟,呼之欲出。金秋收获下来的绿豆,洗净了,用热水浸泡一定的时间,磨碎了,经过沉淀和过滤,豆渣扔掉,剩余的一层凝脂一样的绿豆淀粉,可以做很多食材。绿豆粉皮就是其中一种。
绿豆淀粉和成糊状,烧一锅开水,准备好一个不锈钢的粉皮锅,水沸后,把粉皮模具放在沸水上,浇上淀粉糊,几分钟后,就能从粉皮锅上取下来一张粉皮。刚刚做好的粉皮,透亮盈润,带着粉皮的香,拿出来,依次贴在高粱秸秆做成的席子上晾晒。这些高粱秸秆去了秸秆外面的叶子,用棉线串在一起,密密匝匝,中有空隙,最能透风透气,粉皮在上面,三两天就晾干了,取下来,放入塑料袋,随时吃,随时取出来。
干粉皮需要烫软之后,方可使用。用沸水煮上几滚儿,捞出粉皮来,放入凉水,除去余温,再次捞出,控水,切成条状。再切一些胡萝卜丝、香菜,用麻油、花生碎、香醋一起调拌匀称,即可享用。凉拌的粉皮,清爽弹牙,有果冻的口感,亦能从后味中感受到谷物的酣畅之香。
我的外婆尤擅做粉皮,她还能用粉皮来烧小鸡。红烧芦花鸡,待到鸡肉红烧至七分熟的时候,切一些干粉皮放进汤汁中煮,干粉皮能够吸收汤汁中的厚味,待到小鸡红烧至全熟,粉皮也煮到恰好,小鸡与粉皮相互佐衬,滋味上更胜一筹。这时,汤汁中的粉皮,吸收了鸡肉和佐料的香,比肉的口感更好,且丝毫不腻。
也有别的吃法,在皖北的大小餐馆中皆能吃到,就是粉皮抱鸡蛋。简而言之,即用粉皮包裹着搅拌好的鸡蛋,在锅中炒食,粉皮透明如水晶,鸡蛋金黄,粉皮包裹着鸡蛋,在观感上就撩人食欲。这是一项极为考验厨师的技术活,粉皮极易粘锅,需要加入适量的油,火候要把握精准,出锅过早,鸡蛋液不熟,太晚,就焦煳一团。这道菜做得成功了,鸡蛋与粉皮会牢牢抱在一起,成松散的饼状,满满地装在盘子中,如一只金黄的向日葵。
秋日,最宜食粉皮,能解无边的秋燥。用黄瓜丝或胡萝卜丝凉拌一份粉皮,清爽可口;粉皮烧小鸡,最宜“贴秋膘”;粉皮抱鸡蛋,一盘金黄最配眼前满目的秋景。这是当季最好的滋味,也是季节对餐桌的馈赠。
★淮河晨刊晨风副刊发表作者宋士林散文《荞麦花如雪》
★都市热报悦读副刊发表作者徐光惠散文《川剧声声入梦来》
★信阳日报百花园副刊发表作者范东升散文《商城八月桂花开》
★牡丹晚报悦读汇副刊发表作者王月散文《职场辨识度》
★如皋日报水绘园副刊发表作者柳再义散文《不能等》
★今晚报今晚副刊发表作者浙云散文《让步之后的“小要求”》
★太原晚报天龙品味发表作者王祥夫散文《阳台菊花》
★邯郸晚报舌尖副刊发表作者杨敏散文《记忆里的烟火幸福》
杨敏/记忆里的烟火幸福(散文)
往事纷至沓来,携着特有的香气,那香气来自外婆的厨房。每每晨时,厨房里便会传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对于孩童而言,更愉悦的是厨房里飘出的饭香,氤氲不绝,绕梁不散。
最令人神往的,是外婆亲手做的脂油包。记忆里最深的画面,便是外婆在掀开热气腾腾的盖子时,那一屉晶莹剔透的脂油包,正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不曾考证脂油包的历史,但是在我幼小的心里,却坚信是外婆的原创。只看到小小的出笼的脂油包,便已深爱至极。
脂油包形状极为精巧,大小形似今日的烧麦,只是捏成三角状,便更显玲珑了。外婆先用开水把面烫熟备用,然后把脂油(猪的肥肉膘)切成小丁,每一张小饼内分别放入脂油小丁和红糖少许,捏成三角,放入笼屉蒸熟即可。
等待脂油包出笼的时间,便是我和姐姐在院落里的游戏时光。我们在小小的天地里经营自己的烟火时刻。也有稻黍麦稷,也有锅碗瓢盆,只是这样的模仿会在外婆的一声呼唤中,失去所有的吸引力。
洁白的雾气弥漫在厨房的每一个角落,脂油包的香气唤醒了身体的每一个细胞——终于,我们的等待得到了甜美的回报。外婆用小碟为我们每人盛了一个,那薄薄的一层外衣,晶莹透亮,仿若玲珑剔透的水晶,又仿佛澄澈洁净的玉器。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得到这样甜香四溢的美味,怎能不算一种奢侈?于是,轻轻咬开,那劲道的面皮,油脂的腻香,加上红糖的甜蜜,融化在一起,充溢了整个唇瓣,整个人满满的都是幸福了。
可是外婆总不肯让我们多吃,最多两个,便把剩余的脂油包藏之高阁,即使我们委屈得泪眼汪汪,外婆也断断不肯再拿出一个。幼稚如斯,哪里会懂得外婆长长的心思?这样的高热量,若过多摄入,我们素淡饮食的脾胃是无法承受的,也为了我们不挑食。如今才更是感佩外婆在素淡清简的日子里活出的兰质蕙心。
脂油包的日子随着简朴的时光一并淡去,那是贫瘠岁月的一抹亮色,是单薄童年里的一种希冀,是朴实乡人的生活智慧,是淡淡岁月里的烟火幸福。
关注微信公众号jgyxcpt
品读中国最美行走散文
投稿请附件发送个人创作简历和近期生活照
【别忘了点“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