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冯学荣:民国的高考是啥样子

商务合作唯一联系人微信号:fhytbb

民国时期的女中学生
1
许多朋友会问:
在民国时期,中国有没有高考呢?
如果有,民国时期的高考,是什么样子的呢?
答案是这样的:
1905年大清废除了科举,之后,中国的各大高校,其实都是自主招生的。
是的,民国初年,中国有许多有名的高校,例如燕京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等等等,其实当时都是自主招生的,也就是说,各校有各校的入学考试,试题也是各校自己出的。
如果说读者你身处1920年,想考名校,那么,你参加完国立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然后又跑到国立中央大学,参加国立中央大学的入学考试,然后又跑到国立北京大学,去参加国立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就像赶场子一样,考完一场又一场。
是的。当年就是这么个状况:没有全国统一的入学考试。
所以在民国时期,其实考大学比现在还要累,因为你要不断考试、考试、考试,赶各种场子,累死你。
这就是清末民初,当时中国高校的招生办法:各自考试,各自招生。
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
2
那么读到这里,也许你会问:
民国的高校为何要这样折腾考生呢?
难道当年的考生不会投诉吗?
难道当年的家长不会投诉吗?
是的。有人投诉。
所以当年有一些高校,做了一些变革,开始举办“联考”,举例说,1937年,国立北京大学和国立清华大学,就举办了“两校联考”,也就是说,考生想上清华或者北大,你只需要考一次,就可以同时获得北大和清华的录取机会,不用考两次。
此外,民国时期的国立武汉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也举行过三校“联合招生考试”,考生只需要考一次,就可以同时获得武大、央大、浙大的录取机会,不用考三次。
民国时期的联考,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举例。
可是,即使是“联考”,考生仍然感到累,因为毕竟学位有限,僧多粥少,考生参加完这个联考,没录取,又要参加下一个联考,如此类推,其实,还是会跑死人,只是说,没有以前跑得那么严重而已。
这就是民国时期的“联考”,比最初的各自考试招生,已经有了进步。
3
那么试问,当时的国民政府,就不能组织一场全国统一的高考、让大家不那么累吗?
其实,当年国民政府早已留意到这个问题,也确实想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多年的协调,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立了“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负责举办全国统一的高考。
(注:1938年,当时抗战已经爆发,南京已经沦陷,国民政府相关部门先后迁往武汉、重庆等地,但是,日本由于兵力所限,只能控制大城市和交通线,所以国民政府在广大的城乡地带,仍可正常施政)
顺理成章,1938年当年,国民政府举办了第一次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当时叫做“公立各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并且,1938年、1939年、1940年,一连考了三年。
但是,全国统一高考,在1941年停止了,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答案:其实就是因为日本人。
是的,因为战乱。
当年是抗战时期,1941年日本人已经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飞机到处轰炸,所以当时举办全国性的高考,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危险,于是从1941年开始,全国的高考,暂时停办了。
于是,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各高校自主考试招生,或者几所高校举办联考。
民国时期的北京大学
4
有趣的是:在民国时期考大学,考试并不是免费的,而是需要缴纳“报考费”的。
那么当年考个大学,要花多少钱呢?
举个例子,1930年,国立北京大学招生考试,报名费是三块大洋。
1930年的三块大洋,大概等于现在多少钱呢?大概等于现在400到600元人民币。
而且注意,这三块大洋,只是报考费,是不予退还的,也就是说,无论你考没考上,这钱都退不了。
5
好。那么好奇的你又要问了:当年的民国时期,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都考了些什么呢?
以下我们就穿越时空,回到民国,看看当年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考了些什么。
由于篇幅所限,只能举例谈谈,管窥一下。
1936年“国立中央大学”的入学试题,其中的“国文”考卷,作文试题有两道:
第一道试题:“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释义。
第二道试题:“论今日文化之责任”。
亲爱的读者,你觉得这两个作文题目如何?
换了你,你能写好吗?
6
而1933年“国立清华大学”招生考试,其中“国文”一门的作文试题,是这样的:
就下列五题中择一,文言白话均可:
1、《苦热》
2、《晓行》
3、《灯》
4、《路》
5、《夜》
这个试题的意思是说,让考生从《苦热》、《晓行》、《灯》、《路》、《夜》5个题目当中选一个,然后就题发挥,写一篇文章。
怎么样,亲爱的读者朋友,这个1933年考清华的作文题,你觉得难不难?
民国时期的女大学生
7
1922年“国立北京大学”招生考试的作文试题,则“很讲政治”,当年的作文题目是这样的:
《试述五四运动以来青年所得之教训》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也就是这次考试的三年前。
考生如果不关心时事政治,不关心国家大事,这篇可能写不好。
8
1936年“国立清华大学”招生考试的“国文”试题,其中有一题,有点意思,是叫考生纠错。
试题是这样的:
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因咽废食
开书有益
折衡樽俎谆谆善诱
临崖勒马
鞠躬尽粹
焦头乱额
读书得闲
居心巨测
变本加励
层层相因
阳从阴违
其实这道题,直到今天,仍然是一道不错的试题。
民国时期的男大学生
9
1942年,“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东北大学”举行了联考,这次联考中,文科组的试题(原文)是这样的:
1、我国自唐迄清对于日本都有何战争?
2、拿破仑之宰制全欧,何以终归失败?
3、中国境内,平原及高原,盆地各有几块?试分举其大者。
4、云南省与越南、缅甸交通上之关系若何?试分别说明之。
5、美国生活程度,东边与西部不同,其故何在?试详述之。
要知道,1942年正是抗战最困难的时期,所以当年三校联考,出的试题聚焦国家大事,多数围绕“抗日”这个主题展开。
10
再来一个有趣的:
1933年“国立清华大学”的英语试题,有一道是这样的:
Retell in English An Incident from the San Kuo Chih (About 150 words)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叫考生用英语,把《三国志》里面的其中一个故事,写出来,大概150个单词。
这道题很难,不但考你的英文水平,而且同时考了你的人文素养。
这道题要求考生不但英语好,而且还要熟读《三国志》,非常难。
我认为,用英语写一个《三国志》里面的故事,这道题即使放在今天,仍然是一道很难的题。
你能写出来吗?
所以我们说,1933年凭自己本事考上清华的,还真不简单。
民国时期的大学课堂
11
前面说过了,1938年、1939年、1940年,国民政府组织了三场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那么试问,国民政府组织的统一高考,试题又是考些什么呢?
我们也举例管窥一下。
其中,1940年“公立各院校统一招生试题”的“历史”试题,其中有两道题是这样的:
试题一:王莽改制与王安石变法,皆有相当之理据,而终未能成功,其故安在?
试题二:民国四年日本对我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二十一条内容大致如何?当时中国政局及世界大势何以利于日本?试略述之。
1940年也是抗战困难的年份,所以当年的入学考试,也聚焦抗战,毕竟救亡图存,在当时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这种试题,不但把一个人分析世界大事、洞察国家大事的能力考了出来,而且也把考生的爱国心给考了出来,同时文字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等,都考了出来,一举多得,所以这个出题者,也是挺有想法的。
国家危难之际,危机感也反映在高考试题里
12
好吧,民国时期的高考试题,我们就回顾到这里。
其实这种资料在近代史资料库里,比比皆是,要全部列举的话,几万字都写不完。
我们回到现实世界。
今天,2020年7月8日,一年一度的中国高考,终于考完了。
在这里,我告诉广大考生一个是好消息、同时也是坏消息的消息。这其实是一则旧闻:
依据《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报道: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当年调查结果,显示了这么一条信息:
“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
3300名高考状元
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
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这说明了:高考成功、上了好大学,只能大致保证你中产阶级的出息,而你是否能成为社会精英、社会领袖,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你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一场高考,并不能决定你的人生高度,路还很长呢,加油!

冯学荣过去10年发表过、未发表过的文章汇编为电子文集共24集(每集页数约200、含文约30篇)PDF格式,包括:《冯学荣谈经济常识》、《冯学荣说大千世界》一套五册、《冯学荣精品散文集》一套四册、《世界的真相其实很有趣》、《冯学荣杂文集》一套两册、《冯学荣谈历史》一套五册、《日本为什么侵华》、《不忍面对的真相》、《隐动力》、《冯学荣谈财富、三观与自由》、《亲历北洋:从共和到内战》、《中国历史的侧面Ⅱ》,共24册电子文集,读者优惠价199元,需要珍藏的朋友请扫以下二维码,加助理微信(请注明买书),微信转账给助理,助理会把电子文集发到你微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