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南湖文学]蓝字丨关注
清音袅袅犹绕梁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作者简介:洪瑛,女,教育工作者。钟情文学,热爱文字,崇尚自然。有书相伴,如沐春风。读书读到会心时,会有化灵物于心的满足,会有和圣贤对话的享受。爱世间美好事物,愿书香沾满衣袖。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第一次看越剧电影版《红楼梦》,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丫头。看着看着,我被越剧清丽的画面、优美的唱腔和婉约的韵致迷住了。不仅仅是我一人,观众们都被迷住了。
记得当时是在露天广场上看越剧《红楼梦》。宝黛初见的惊喜钟情,大观园中的喜怒哀乐,王公贵族的兴衰没落,大小人物的坎坷命运……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暮春时节,黛玉葬花的场景让人怜惜不已。王文娟正是凭借越剧《红楼梦》红遍了大江南北;古典名著里的文艺女神林妹妹,也正是凭借越剧来到了市井坊间,走进了广大民众的心里。
夜深沉,剧将终。“妹妹的诗稿今何在……妹妹的瑶琴今何在……妹妹的花锄今何在……”看到“宝玉哭林”这一段,我已经泪水涟涟止不住地往下滑。至今回想起来,剧中徐玉兰那悲怆的唱腔仍在我耳边回响。
……
《西厢记》、《梁三伯与祝英台》《追鱼》、《碧玉簪》、《五女拜寿》……一部部越剧作品走上舞台银幕,受到了大众百姓的青睐。其中不少经典唱段被人们识记,耳熟能详。
有一个疑问,在我心中深藏已久:究竟有什么魅力,让越剧艺术广为流传,长盛不衰?
不久前,我参加了嘉兴文学院举办的“文学相伴,美丽同行”南湖文学作者采风活动。一个秋雨微凉的下午,我们行走在越剧之乡嵊州,我带着心中那个藏了多年的疑惑,走进了越剧博物馆,寻求答案。
在博物馆内,我们听到了音频播放的一声声柔婉的唱调在空气中慢慢流淌;看到了展厅墙上一幅幅由黑白泛黄渐渐变到流光溢彩的照片;一个个才子佳人芸芸众生的故事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一双履一帽冠一戏服一琴弦,都脉脉含情似在向人们诉说着衷肠……
在这里,我细细解读着越剧的起源、发展和传承。
越剧的变迁史,如一个传奇女子的曲折又动人的故事:
她是纯朴的。她来自田头民间,最早由嵊州的半农半艺的农民所创造。一百多年前,嵊州一部分农民开始用田头歌唱、山歌小调去“沿门唱书”,这便是越剧的前身。
她是柔美的。她有婉转的曲调、悠扬的唱腔,清音妙韵袅袅流淌,获得了掌声和喝彩。看似即兴而发、冥冥之中又充满渊薮的演出,在山村横空出世,在水墨江南的天空下拉开帷幕。
她是坎坷的。她历经了小歌班、绍兴文戏、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从村野唱进了热闹的大都市,走红于繁华的上海滩,流行于全国大地,成为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株仙葩。
她是成长的。她在影响遍及中国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赢得盛誉,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戏剧评论家卡巴列夫斯基赞扬越剧:“善于把古典歌剧最丰富的悠久的传统同现代戏剧创作的现实主义结合起来,爱护和发展自已的民族形式”。一位德国作家在欣赏越剧表演后说:“我见识了完美的艺术,它是那样的简洁而真实,如同人类心灵的镜子。”
我想起了越剧名伶姚水娟曾经立下的豪言:“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
百年越剧生生不息。愿这朵丰满灵秀的民族之花,在艺术殿堂里常开不衰,日益芬芳,愈加美丽。
走出越剧博物馆,我思绪飞扬,难以平静,心中暗暗念道:
浅吟低唱诉衷肠,
清音袅袅犹绕梁。
越剧之乡寻古韵,
百年戏曲长流芳。
感谢嘉兴文学院和南湖文学,集结了一批文学爱好者,组织了如此赏心怡情的采风活动。
正如南湖文学的宗旨“真情温暖你我,文学点亮人生”希望的那样,文化之旅是人们放飞心灵的最优美的历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滋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南湖文学文学总顾问:吴顺荣 责任编辑:青峰
音乐总监:格格
文字排版:汪垚卿 吴敏
页面制图:小鱼
平台推广:李远鹏
编辑微信:nhzc991
投稿邮箱:1097100585@qq.com
真情温暖你我
文学点亮人生
微信:nhwx990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