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滑县本土作家的文学创作之路,你肯定读过他的文章

我的文学创作之路

马双喜

还是在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我就爱上了写作文,语文老师常常拿我的作文当范文,在班里和同年级里推广。毕业后,插队落户当了5年知青,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79年5月在本县粮食部门参加了工作。之后的24年,在粮食部门从事业务技术和领导工作。从走出学校校门到2003年的连续29年间,我基本与写作无缘。

2003年8月,我被借调到县“三创”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工作,领导把写公文的任务交给了我,这是我自走出校门29年后第一次拿起了笔专门从事文员职业。2006年调入县城管局,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公文写作自然是主要工作。2008年,我被借调到县纪委,主要做宣传工作。因城管局工作不能完全脱离,领导安排我“两边跑”,即半天在城管局上班,半天在纪委上班,就这样跑到了2014年。之后的3年就全身心地在纪委做宣传工作。算起来2003年至2017年的14年,我的工作就是以写公文为主。

这期间写了大量的工作总结、实施方案、领导讲话、会议纪要、工作简报、消息和通讯稿件,因此公文写作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稿件见报(报纸、刊物)率逐渐提高,在《中国企业报》《中国纪检监察报》《河南日报》《安阳日报》《河南法制报》《决策论坛》(属安阳市委机关期刊)等报刊上发表80余篇。在省市县政府网站上稿200余篇。

步入文学创作,源于我在县纪委的工作环境。这里工作比较轻松,工作之余无所事事,聊天看电脑,我对这种浪费时间的生活方式开始了厌恶,思考着寻找一种有意义的、充实的生活方式。一天,我利用闲暇时间,在网上看了日本文学作品《一碗清汤面》和冯雪珺写的《无声的尊重》两篇文章,顿时受到了启发。

《一碗清汤面》取自1989年日本最畅销、最受欢迎的儿童书。老师、家长和儿童,百万以上的读者,都被这篇“一碗汤面”中那位坚强的母亲、力争上游的两个小兄弟、以及和蔼可亲的饭店老板所感动,为他们流下敬佩的眼泪。看着看着,我哽咽了,久久为之所感动。《无声的尊重》发表于人民日报2014年05月17日。来自作者在德国的切身感受,讲述了一位盲人男子在候车和乘车过程中,得到众多乘客和司机无声的关爱和深沉的尊重。特别喜欢这个故事,并不仅仅在于人们会因为那位盲人的到来而自觉的在他身后排队,也不仅仅是因为在车上有个小男孩给他让座,也不仅仅在于大家宁可挤一点而给导盲犬和男人留出空间。感动人的关键之处是,所有这些举动背后,显示着一种高度的文明,那就是无声的尊重。

我被这两篇散文深深感动了,同时,萌发了要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感动自己身边的人和数以万计的滑县人、乃至更多的人,让文明和善良这种祖宗传下来的素养,像涓涓细流滋润人们的心田,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讴歌正能量,影响世人,使全社会都向好的方向发展。

真是天助我也,在这宽敞明亮的办公室,身边有电脑打印机随时可用,工作也没那么紧张,工作间歇还能抽出时间做点自己的爱好。于是,我的想法就慢慢地开始付诸实施,利用工作间歇开始了文学创作。

我于2016年7月14日创作的第一篇散文《一本老房产证,承载了我童年的幸福记忆》,在自媒体文学公众号“行参菩提”上发表了。这篇文章是一篇怀旧散文,叙述的是我的童年发生在自家小院的往事,通过对儿时那些朴素情节的描写,让人感觉到幸福其实就是那么简单。发表后当天阅读量就达500多人,还收到了多条留言。留言者有同学、朋友、熟人,也有不认识的生面孔。有赞扬的,有鼓励的,有谈感悟的。以前,从来没有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从来没有收到过这么多人的赞扬,面对这些,我真是有点说不出的激动和感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又创作发表了《多想叫娘再吃一碗馄饨》《盲父》《我和骑行结了缘》等。这些文章写的都是我的亲身经历,通过叙事型散文的形式,歌颂了勤劳朴实、健康向上、正直善良、敬老爱老的精神。第二篇散文,阅读量上升到1200多人,还收到一些人的打赏,第三篇、第四篇……随着读者的增多、关注度的提升,我的创作热情被大大激发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半年时间里,就创作发表了8篇散文。除了“行参菩提”这个公众号,还在“送你一匹马”、“今日作家”、“滑县电视台手机台”、“掌上滑州”、“乡土关中情”、“滑州纵横”、“格图”、“糖水”、“美篇”等网络媒体上发表。

2017年,我把全年业余创作目标定为不少于12篇,即每月创作不少于一篇。创作了《面对奢望和贪欲,谁能不糊涂?》《让老赖四面楚歌》《一首歌词的爱心接力》《幸福,究竟是什么?》《放风筝》等。这些文章,不仅有歌颂真善美的,还有抨击假丑恶的。此时,我的读者直线上升,从最初的五六百人,上升到四五千人,粉丝也多了起来。他们在留言中,痛批了社会丑恶现象,褒扬了人间正能量,支持鼓励我多写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还有的读者,一段时间不见我的作品,就联系我问个究竟。从读者的期盼上,我感觉到了社会正气蒸蒸日上的大氛围已经形成,阴暗面的东西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我为之振奋、激动!

2018年下半年,我写了一篇《石子馍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这篇文章说的是地方特产“石子馍”的来龙去脉,解密了石子馍传承的事实真相。这是一篇有地域局限的文史类文章,因此,考虑到在本地媒体上发表效果要好。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与本地公众号“滑县佰事通”联系上了。当时,滑县佰事通公众号就已成规模,拥有粉丝20万余人,在滑县的影响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和佰事通联系后,他们愿意推出我的文章。2018年11月《石子馍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这篇文章在滑县佰事通公众号推出,阅读量达到1.4万。

阅读量上去了,我的创作激情更高了。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我陆续创作了《票证年代的那些事》《揭秘滑县的“皇家粮仓”——道口粮库》《滑县黄龙潭,从神话传说到沧桑巨变!》《滑县人心目中的地标建筑——道口“主席像台”》《一个古老民俗文化的集聚地——道口“狗市”》《道口街的老澡堂》《豫北名宅——道口郭公馆》《南堤上的钟声》《大功河的变迁》《发生在28年前的“首届道口烧鸡全国订货会”》《老道口、老运河、老坑塘》《儿时我的电影情结》等22篇文章。随着我的文章在“滑县佰事通”有规律时间间隔的推出,粉丝也逐渐多了起来,加之滑县佰事通公众号再推荐给其它网络平台,目前一篇文章的阅读量最多达到11万人次,两年来在滑县佰事通公众号平台发表的文章,总阅读量已达到60万人次。

近4年来,我的原创文章已有60余篇,平均每年创作发表15篇,超过了自己的预定目标。这些文章大概分为三类:纪实篇、怀念追思篇、随笔篇。除了在自媒体公众号上发表,还被省政协编纂的《河南省文史资料》收录1篇,向省政协编纂的《黄河记忆》投稿4篇,被县政协编纂的《滑县文史资料》收录9篇,县政协编纂的《一村一故事》收录1篇,县政协编纂的《吃在滑州》收录1篇、《滑县政协》杂志收录1篇,被《滑县2018年年鉴》收录1篇,被《河南日报》《安阳日报》《滑台文学》收录若干篇。收录到书籍和报刊杂志中的共有20余篇。

通过几年的文学创作,我深深体会到:文学创作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每一篇文章在下笔前,都要做大量的采访、搜集素材、查阅资料、调查研究、逻辑分析,然后,才能下笔编写、多次修改,最后成文。

我写《豫北名宅——郭公馆》的时候,因郭公馆20年前就已拆除,多数当事人已不在人世,了解郭公馆的人少之又少,为搜集素材,挖掘史料,走访了10余人,跑档案局找资料,找房管局领导和管手续人员了解拆除情况,费了很大周折,最后在好友王胜利的鼎力帮助下才算写成。

创作《道口烧鸡全国订货会》这篇文章时,我找到了时任财贸副县长、订货会组委会主任李守义先生。李先生听说要写这段历史,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从箱子底层翻出来了珍藏的当时的订货会资料,并且不厌其烦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绘声绘色地讲述当时的情景,为我编写这篇文章,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所以,文章写的很详实、生动。

编写《大公河的变迁》这篇文章时,因我现在水利局工作,近水楼台先得月,查阅了《滑县水利志》等资料,并且走访了几位80岁以上的老道口人,加之我的亲身经历,才写出了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的文章。

以上三篇文史类散文,滑县佰事通推出后,总阅读量达到20万人次。

我有这样的体会和感受:写作过程也是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领域的过程,当心灵走进一个新领域的时候,一种新鲜感便迎面扑来,探索欲也随之增强。作品完成后,充实感、成就感便会笼罩全身,产生一种徜徉在幸福的海洋里的愉悦,感觉自己年轻了许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创作之路,对于我来说只是刚刚开始,我会义无反顾、充满信心走下去,创作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正能量作品,奉献于社会。

写于2020年12月29日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马双喜,汉族,河南省滑县道口镇大东关人,大学本科文化程度。自1979年起,先后在县粮食局、城管执法局、纪委监委、水利局等单位工作。安阳市作家协会和滑县作家协会会员,滑县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滑县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滑县圣宗字拳武术协会秘书长、滑县收藏协会顾问。自幼热爱文学,自2006年开始文学创作100余篇,以写作身边熟知的人和事为主,作品散见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企业报》《河南日报》《河南省文史资料》《河南法制报》《安阳日报》《滑县文史资料》《滑县年鉴》《滑台文学》和《今日头条》《腾讯》《网易》《滑县佰事通》等网络平台刊载、收录和转载。
往期回顾:老回忆丨滑县人民影院追溯60年前的滑县!一波老回忆正在悄然上演……
滑县节俭缩影:吃馍蘸菜汤、擦碗边儿…滑县男子7年骑行50000公里,平均每天18.45公里28年前一件事,滑县轰动了全中国!尘封62年的滑县大功河往事亮相了,绝对吸引眼球!滑县一中不为人知的故事被揭秘!太震惊了滑县:60后与自行车的故事
豫北名宅——道口郭公馆
滑县老澡堂,洗过的已不年轻…滑县现存极少的苏联式风格建筑,已有61年历史!
滑县这个地方又上头条了!人山人海……
滑县人心目中的地标建筑 —-道口“主席像台”
滑县黄龙潭,从神话传说到沧桑巨变!
滑县高考奇迹,一个班竟创下70%升学率!
滑州西湖的故事
【滑县清明特刊】盲人爹娘和叔叔的情感故事
老道口轶事,很多滑县人都不知道!
揭秘滑县的“皇家粮仓”——道口粮库
滑县年味
滑县票证年代的那些事石子馍起源于滑县?揭秘石子馍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