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海波随笔 || “艺术家”,何止是一份996的工作?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昨日(5月24日),赴吴昌硕纪念馆参加“交相辉映——陈秋生水墨丹青、尉涧松炫彩瓷艺艺术展”的开幕。
这不仅是一场从平面到立体、从墨色到釉色双面联动的展览,更有意义的是,这也是沪上首场在海派文化基地、融合呈现海派书画作品与海派瓷艺作品的展出。
虽然两位艺术家的创作载体、艺术风格各有不同,但两人以相通的“文人情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借宣纸与陶瓷开展的艺术对话相映成趣,着实大有看点。
我与两位艺术家都相识多年,他们皆自小学习水墨、深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影响。但不同的成长路径,以及对载体的不同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水墨、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当代表达的多样性。
陈秋生,吴湖帆的再传弟子,曾先后师承于黄秋甸、朱梅邨、王伟平、丁锡康等大师。多年来,他结合不断的笔墨实践,在传统书画方面建树颇深。
无论是崇山峻岭、或是溪流河川,在其笔下都充满当代人文意境,这也使得他的山水画在业内享有“既与古为徒,也与古为新”之称。
尉涧松,上海交通大学工艺美术专业出身,求学期间曾得我的老同学、中国著名陶瓷壁画家郭力教授启蒙,并在上世纪80年代末,留洋日本进修。而想要在水墨创作方面有所突破的他,最终在“火”的指引下,走进陶瓷创作与高温窑变研究的专业领域。
通过对陶瓷工艺和材料属性的充分理解与不断实验,通过对陶瓷与纸本绘画不同特性和规律的融合与把握,尉涧松手下的窑变色彩效果令人惊艳,运用进陶瓷绘画更显格调。
无疑,这是经过极大的探索和实验的。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如今,他在高温窑变瓷艺绘画、烧制技术上的成绩已经领先景德镇的许多艺术大师,更是许多纸上画家走进陶瓷创作慷慨的引路人。
在艺术创作的旅途上,尉涧松与陈秋生都已走过将近半个世纪。半个世纪的坚持,对于任何一个工作岗位而言,其“忠心”都“可昭日月”。
工作,永远是社会的热门话题。然而,“艺术家”在普罗大众心中,似乎会被认为是免于正常工作的另一类群体,艺术家的生活自由、不被拘束,是自己时间的掌控者。
这或许只是“艺术家”这一职业较为艺术感的表面。事实上,所有的积累与经验,所有付出的时间与心力又哪里是考勤机可以记录的呢?
英国著名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对此有十分形象的描述:“艺术家永远要极端的琐碎,甚至极端的挑剔。他所要平衡的绝不止两三种颜色,他的画布上大概有几百种色调和形状必须加以平衡,直到看起来‘合适’为止。一块绿色可能突然显得黄了一些,因为它离一块强烈的蓝色太近——他可能觉得一切都被破坏了,画面上出现了一个刺耳的音符。他必须从头再来。他可能为此苦恼不堪,也可能苦思冥想彻夜不眠,或者整天站在画前,想办法在这里那里添上一笔颜色而后又把它抹去,尽管你我也许未曾察觉二者之间有什么差异。然而,一旦他获得成功,我们就都觉得他达到的境界已经非常合适,无法更改了——那是我们这个很不完美的世界中的一个完美典范。”
的确,为了追求心中完美的效果,为了追求纤毫毕现的视觉差异,艺术家成为自己的严苛“甲方”。他们的“工作”也早已超出“996”级别。艺术家们用时间、用积累、用燃烧的信念全心全意工作着,日日夜夜,费心推敲、质疑自己、挑战自己。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家比任何职业都需要勇气——去打破稳定。而这种坚持和打破本身,便创造了艺术的最大魅力和成绩。
免责声明:
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往期精彩回放海波随笔|赏星云大师的“一笔字”海波艺术客厅|迎来冰岛前总统格里姆松艺术品,从“白立方”到“酒店客房”浅析2019春拍与艺术品市场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瓷海新波
此文甚好,朕为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