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剁手书单|理想国译丛20种

前不久和书友聊天,说到理想国译丛,他说:“理想国译丛”出到20了,不打算做点什么吗?”后知后觉,才意识到。
逢五或十,我们总喜欢做点总结、纪念,所以今天微信,主页君愿和你简单再回顾下译丛系列。
从2014年9月到现在,两年有半,译丛出了20本。在这个快的时代,无疑是慢的,以致书友问过最多的问题就是:下一本什么时候出?译丛刚推出时,做过首发活动,此后基本安安静静地出,安安静静地卖,但每年的各种奖项没有忘记它,越来越多的书友成为它的忠实粉丝,后台时常能收到表白,虽不是责编,与有荣焉。
你手头有几本译丛?你最喜欢哪一/几本?你对已出译丛系列有什么建议或者感想吗?欢迎转发,继续给后台留言/晒图,主页菌会从中选出10位,送已出任一本译丛(部分断货的译丛除外)。
1.
为什么要做译丛?
许知远
有一次大家喝酒聊天,无意中聊到这个。推动二十世纪关键变革的原动力来自于一套套丛书、一次次有价值的出版行为。当下正是一个需要知识重新更新的年代,需要一个新的方式来迎接这个世界。这是出版理想国译丛的初衷。
可能我们都非常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好像在重新回到一个封闭的年代。封闭是来自于政治秩序的封闭,来自知识观念的封闭。在整个中国社会变得如此的匮乏和缺乏好奇心的时候,我们希望这个丛书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更复杂的世界。

刘瑜
现在的年轻一代基本是80年代末甚至90年代初出生的,很多人看美剧长大的,他们可以到网上看耶鲁、哈佛的公开课,麦当劳遍布各地,好像中国变得越来越开放了。但是我们又能感受到在另外一个层面,就像许知远说的,中国似乎在过去一二十年变得更封闭了。现在很多大学生对外面的世界没有兴趣。他们没有强烈的欲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这种兴趣的萎缩是非常让人担忧的,它实际上是和我们所谓的大国崛起、所谓“中国模式”的崛起带来的一种骄傲自满是连在一起的。
我们突然觉得,我们不需要外面的坐标系了,我们不需要欧美的坐标系,不需要中东、欧洲、拉美的坐标系,我们自己就是坐标系。这种自满、自大是一种让人很担忧的一种现象。我觉得我们四个人如果有一个共同点,其实都是对这种新出现的封闭的思维方式的担忧,所以我们想推出这么一个译丛,推进这种现象的一点点改变。

梁文道
我小时候很崇拜一个美国的建筑大师叫路易·康,他很擅长设计学校。他写过一个很有名的一个短文,很短,谈他心目当中理想的学校、理想的学院和理想的知识世界是怎么样的。其中第一段话是这样的:“最初并没有学校,有的只是一棵树。有人在树下开始说话了,这个人也许是一个村中的长老,在跟年轻人讲他从先辈那儿听来的故事;也许是一个先知在橄榄枝下面悟道;也许他像释迦牟尼样在菩提树下悟道。总之世界最早的学校是一棵树,那时候没有围墙,那时候说话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师,来听的人一开始也没意识到自己是学生,于是,人类的知识开始了。”
我们今天也许没办法马上在舞台上种一棵树,但是将来有一天我们一定要有一棵树在这儿。这个树也许不会马上出现,我们说十年种树,百年才能树人,真正枝叶繁茂的能够经历春秋的,了不起漂亮的大树要花很长时间,那样的未来我们希望能够看见。
注:以上选自2014年9月,“理想国译丛”第一辑首发时,许知远、刘瑜、梁文道三位主编的发言。
2.
理想国译丛序
“如果没有翻译”,批评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曾写道,“我们无异于住在彼此沉默、言语不通的省份。”而作家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回应说,“翻译不仅仅是言词之事,它让整个文化变得可以理解。”
这两句话或许比任何复杂的阐述都更清晰地定义了理想国译丛的初衷。
自从严复与林琴南缔造中国近代翻译传统以来,译介就被两种趋势支配。
它是开放的,中国必须向外部学习,它又有某种封闭性,被一种强烈的功利主义所影响。
严复期望赫伯特·斯宾塞、孟德斯鸠的思想能帮助中国获得富强之道,林琴南则希望茶花女的故事能改变国人的情感世界。他人的思想与故事,必须以我们期待的视角来呈现。
在很大程度上,这套译丛仍延续着这个传统。此刻的中国与一个世纪前不同,但她仍面临诸多崭新的挑战,我们迫切需要他人的经验来帮助我们应对难题,保持思想的开放性是面对复杂与高速变化的时代的唯一方案。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保持一种非功利的兴趣:对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本身充满兴趣,真诚地渴望理解他人的经验。
3.
已出译丛20种
020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作者:尤金·罗根
原作名:The Fall of the Ottomans
本书栩栩如生地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东,描写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的角色。中东是地缘政治的关键,奥斯曼帝国得到德国金钱、武器和军事顾问的支持,向英法俄军队开战。
土耳其人在加利波利、美索不达米亚和加沙,给协约国以决定性的打击,然而战局逆转。巴格达、耶路撒冷、大马士革相继陷落。战后胜利者瓜分奥斯曼帝国,种下了现代阿拉伯世界永无止境的冲突根源。
019
《我们的后人类未来题:生物科技革命的后果》作者:[美] 弗朗西斯·福山
福山在1989年提出现已家喻户晓的宣示,我们所知的历史已臻于终点。十年后,他修正自己的论点:我们还没抵达历史终点,因为,我们仍未臻于科学终点。在这部著作中,对于快速发展的生物工程可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福山提出了警告。
福山认为今天的科技已经有各种提升、改变人类能力的方法,而在未来这种改变恐怕将会更剧烈,目前我们用药物及外科手术来改变我们的能力,而不久的未来,我们会有基因工程及其他方法可以改变人类最基本的特性。
生物科技如果漫无节制的发展下去,会根本改变人性及人类社会,这就是福山所指的“后人类的未来”。
018《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作者:小熊英二
原作名:生きて帰ってきた男―ある日本兵の戦争と戦後
书中主人公小熊谦二(作者的父亲),出生于1925年,十九岁被征兵送往中国东北,后遭苏联拘留于战俘营,在严酷的西伯利亚劳动了三年。活着返回日本后,谦二在不断更换工作时,染上当时视为绝症的肺结核。
从二十五岁到三十岁,人生最失落的光景在疗养所中孤独地度过。失去半边肺叶的谦二,以三十岁“高龄”重归社会,幸而赶上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浪潮,得以从“下层的下层”爬到“下层的中层”。升为银发族后,他甚至与身在中国延边的“原朝鲜日本兵”吴雄根共同成为原告,向日本政府发起战后诉讼赔偿。
作者以平实的叙事和开阔的视角记录了自己的父亲作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生命轨迹,同时融入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法制等状况,形成了一部“活生生的二十世纪史”。
017《奥斯维辛:一部历史》作者:劳伦斯·里斯
“人们问我,你在奥斯维辛学到了什么?我想我只能确定一件事:没人真正了解自己。”1944年11月,希姆莱要求艾希曼停止驱逐匈牙利犹太人,并说:“到目前为止你一直都在灭绝犹太人,但我现在命令你从今天起变成犹太人的拥护者。”人的行为和信念能顷刻颠倒,因应自身处境(situation)而朝着没有预料到的方向演变,这恰恰是所谓的“人性”。
奥斯维辛是一个更大的故事,我们从未真正了解它。这里所涉及的故事,有不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
016
《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作者:弗朗西斯·福山
原作名: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福山以观察入微的笔触,逐一分析了美、法、德、意、日韩以及华人文化传统及其经济活动特色,详尽而细密地考察了社会信任度在各国经济生活上的角色,读者可以从中清楚地了解文化对经济发展的真正重要性。
经济行为是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由各种习俗、规则、道德义务以及其他各种习惯连缀在一起,塑造着社会。本书将会证明,一个国家的繁盛和竞争力是由某一普遍性的文化特征所决定的,即社会本身所固有的信任程度。对于想了解经济而又能体会经济乃是大社会文化之一环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研究方向。
015《古拉格之恋:一个爱情与求生的真实故事》作者:奥兰多·费吉斯
本书是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是两位俄国青年,列夫和斯维塔。第二次世界大战把他俩拆散了14年,他们人散心不散,坚守着爱情。列夫在斯大林的劳改营中挣扎求生,他和女友秘密通信有1200多封。奥兰多·费吉思以这些密信为素材,写出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两个坚强的人,生逢乱世,在腥风血雨中呵护着爱情,坚贞不渝。
014
《布达佩斯往事:冷战时期一个东欧家庭的秘密档案》
作者:卡蒂·马顿原作名:Enemies of the People
作者的父母原是匈牙利著名记者,他们的报道是西方了解匈牙利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他们被视为“人民的敌人”,长期受秘密警察的监控,终因叛国和间谍罪而先后入狱。一家移居美国后,匈牙利政府却又异想天开地试图招募他们当间谍,而美国也对他们进行了几年的监控。
书中不只还原了马顿夫妇被告密者包围的经历和遭遇,他们的抗争、坚守、脆弱和勇气,也展现了他们情感和内心的矛盾——夫妻之间相互的感情背叛与灾难中的支撑,父母子女之间的爱与亲情,人性的坚强与软弱,从而使得这本书更为丰富、复杂,具有血肉。
013《档案:一部个人史》作者:蒂莫西·加顿艾什
原作名:The File : A Personal History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轻的蒂莫西·加顿艾什为了研究希特勒统治之下的德国,分别在东、西柏林停留数年搜集资料,但没想到,他在东德的行踪被认为是间谍活动,并被秘密警察和线民盯梢,留下了厚达325页的秘密档案。
两德统一后,东德的秘密警察档案开放,作者重访东德,根据东德国安部为他建立的档案和自己的日记,一一寻访当年那些监视他的人,重建青年时期的一段记忆。他惊讶地发现,彼此立场不同的人,往往对相同的经验持有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回忆;于是,穿越各种回忆的迷雾,探寻自身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历史的真相,就成了本书写作的动力,最终促成了这样一本动人心弦的著作。
012《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作者:弗朗西斯·福山
原作名: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Democracy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是斯坦福大学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的最新著作,是其上一卷《政治秩序的起源》的姊妹篇,作者在上一卷里将人类政治秩序的起源一直追溯到前人类时代,概述政治制度的三大组件——国家、法治、(民主)负责制——如何从历史中发展出来,叙述的历史截止到法国大革命;本卷接着讲述第一卷遗留的故事,探讨这三大组件在工业革命后的现代世界的发展和互动。
011
《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作者:伊恩·布鲁玛
原作名:The Wages of Guilt: Memories of War in Germany and Japan
二战结束七十年来,当正义的一方欢呼胜利,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危险的民族”,又是如何面对自己不光彩的过去?表面看来,德国人对大屠杀的彻底反省,日本对侵略责任的抵死不认,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在历史的阴影下,关于奥斯维辛、广岛、南京这几个炼狱之所,关于历史的胜者审判和历史的纪念泛滥,以及为了实现“正常化”的努力和手段,两个看似迥异的国度,实则都充满了难以分辨是非的灰色地带。
走访历史的暧昧角落、捕捉冠冕堂皇话语之下的潜台词,同时作者也不忘一再追问:究竟该由来偿还,这罪孽的报应?
010《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作者:弗朗西斯·福山
原作名:The Great Disruption: Human Nature and the Reconstitution of Social Order
二十世纪中叶以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继迈入了所谓的后工业时代,在这一时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给经济和社会的传统运行模式和组织方式带来了重大的改变,旧有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也遭到严重的冲击,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普遍表现为犯罪率、离婚率、未婚生育率的大幅下降和社会信任度的明显降低,福山将此种种与 “社会资本” 有关的指标的恶化现象总结为 “大断裂”。
在本书中,福山一如既往地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表示了信心。
009《零年:1945 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作者:伊恩·布鲁玛
原作名:Year Zero: A History of 1945
《零年》是对作为二战尾声的1945年所发生的事的回顾。一个世界走到了尽头,另一个焕然一新且前途未卜的世界正徐徐拉开大幕。世界各地都在上演政权更迭,无论是亚洲,还是欧陆大地,均随处可见。之后的权力斗争往往相当残酷,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我们所熟知的现代世界。
这一变革的规模几乎难以想象。纵观全球,大城市沦为一片废墟,饿殍遍野,人口大幅衰减,生活颠沛流离。人们开展了大范围的无情报复。与此同时,难以估量的损失已成过去,光复掀起了无以伦比的喜庆狂潮,人们前所未有地纵情欢乐。
008《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作者:奥兰多·费吉斯原作名:The Whisperers: Private Life in Stalin’s Russia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所关注的正是最为广泛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心灵,是第一部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尽管在书中几乎每一页都能感受到斯大林的存在,但是《耳语者》并不讲述斯大林本人,讲的是,斯大林主义如何渗入普通人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
本书也并不试图解说恐怖的起源,或描述古拉格的兴衰;只想解释警察国家如何在苏维埃社会扎根,让数百万普通百姓卷入恐怖制度,或是沉默旁观者,或为积极合作者。
007《苏联的最后一天:莫斯科,1991年12 月25日》作者:奥克莱利
原作名:Moscow, December 25th, 1991
苏联是在枪林弹雨中建立起来的,却是通过政令解散的。
爱尔兰记者奥克莱里是苏联解体的见证者,在本书中,他以1991年12月25日这一天为框架,围绕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斗争,将苏联最后六年的政治混乱、经济衰败、人心向背,用细致可靠的描写,表现得清晰而传神。
卑微不是戈尔巴乔夫的脾性,宽宏大量也不是叶利钦的风格。两人从最初的联手合作,到后来的冲突不断,终于变得势同水火,各不相让。
006《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作者:蒂莫西·加顿艾什
原作名:Facts Are Subversive
本书是蒂莫西?加顿艾什最新一本融历史研究与新闻报道于一体的文集,收入作者2000—2009年发表在《纽约书评》、《卫报》等媒体上的文章。
作者追踪世界大事,从东欧的 “橙色革命”、英国与欧洲及欧盟关系的演变,到伊斯兰主义的兴起、“9?11”、美国大选及反恐,再到缅甸、伊朗等非西方国家的新动向,其足迹几乎遍及全球,深度挖掘各种事件的来龙去脉,给当下事件的报道以历史的深度,并赋予它们文学化的表达,同时探讨作家与事实的关系。本书集中体现了加顿艾什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
005《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作者:弗朗西斯·福山
原作名: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 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
当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弗朗西斯?福山,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今日政治机构是如何从历史中发展出来的全面画卷。
《政治秩序的起源》(第一卷),把对政治秩序的探讨向前延伸到人类的灵长目祖先,然后依次讲述人类部落社会的出现,第一个现代国家在中国的生长,法治在印度和中东的开始,一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夕问责制政府在欧洲的发展。《政治秩序的起源》是一次严密的尝试,力图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形成对人类历史的概览,建立一个理解政治制度演化的宏大框架。
004《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作者:弗朗西斯·福山
原作名: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随着“冷战”结束,狂乱的二十世纪终于趔趔趄趄走到终点,福山重提过去几个世纪来伟大哲学家提出的问题:人类历史是有方向的吗?如果是有方向的,它将通向什么样的终点?相对于“历史的终结”,我们正处身在哪儿?
紧随而来的问题是,在“历史的终结处”,政治经济的自由平等,是否能够产生一个稳定的社会,让生活在其内的人得到 “完全的满足”,抑或,“最后的人” 被剥夺了征服欲的出口,不可避免地导致他们冒险一试,让历史重返混乱与流血状态?
福山对这些终极问题的当代思考,既是引人入胜的历史哲学教育,又是对人类社会及其命运这些最深刻问题的发人深思的探寻。
003《断臂上的花朵:人生与法律的奇幻炼金术》作者:奥比·萨克斯
原作名:The Strange Alchemy of Life and Law
南非宪法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宪法。作为宪法法院法官,萨克斯以其特殊的个人经历与对宪法深刻而又温情的解读,剖析各种跨族群、跨国界的司法争议,确保每一个人,不论善恶,都能享有新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并获得真正的自由。书中处处可见他对“人性尊严”的坚守。他期盼种族大和解、为弱势族群的权利据理力争、统合法律论辩与人文关怀、笃信“人就应当被当人对待”的理念。
正是这些努力,使南非这片被认为不可能孕育宪法正义的土地生发出了“人性尊严、平等、自由等最先进的思想”,从而实现了社会转型。
002《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传》作者:纳尔逊·曼德拉
原作名:A Long Walk to Freedom
从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直到1994年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在这部自传中完整记载了他70多年的漫漫自由之路。这是一部有关斗争、学习与成长的史诗。他的智慧与善良,超越种族的胸怀,超脱仇恨的宽容,以及永不屈服的勇敢之心,堪为人类的楷模。
在40多年史诗般的斗争历程中,即使是漫长的27年铁窗生涯,他也从未片刻停止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从未放弃过胜利的希望。在他的领导下,南非告别了种族隔离制度,消弭了种族间的差异;南非变成了全体南非人的南非,不分种族与肤色;南非人走向了自由和平等,获得了民主与和平。
001《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作者:德斯蒙德·图图
原作名:No Future Without Forgiveness
南非曾是一片种族隔离和种族压迫最为深重的土地,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黑人与白人之间堆叠了数百年的压迫、仇恨和冤冤相报的杀戮。幸运的是,南非不仅有曼德拉这样的伟人,还有改变了南非甚至也改变了世界的 “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
作为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主席,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以他的深邃智慧和无畏的精神,向世界解答了南非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何以在 “纽伦堡审判” 和 “全民遗忘” 之外,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即以赦免换取罪恶真相的完全披露,实现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和解,走出以血还血的漩涡,走出撕裂的历史。
商业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chenteng@imaginist.com.cn
转载:联系后台|微店: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