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维西后花园庆福故事】清明时节随想

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总觉得杜牧的这句诗已经刻进中国人的骨髓深处,今天是2019年清明节,学校按照上级要求,执行国家法定假,大家都享受回家团聚的气氛,完成祭祀祖先的愿望。这一点来说,真的很有意义。千年的传统文化,融进每个家庭,一个平常的日子可以跟千家万户的生活息息相关。
作为一位班主任老师,把每一位孩子送走已经十一点多了。还好,前个星期我们家的清明等于过完了。
二伯过世了,堂姐是老大,她跟我父亲商量周六去祭祖。于是,就在3月30日的中午,我们就去扫墓了(维西人叫做上坟)。
那天我依然放学生,直到接近十二点才放完。下来到门口,妻子已经等不及了。她背着篮子等在小区里。我没有回家里,就直接开车回乡。大约一个小时,到庆福老家。堂姐堂弟妹们的车挤满了我家门前,我把车掉头,泊在侄儿家门口。隔着青葱的竹林和蓝瓦的灶房,先听到大家热闹的声音。我说,大家还在等着我们呢。
走进去,大伙都在院子里热火地闲聊着。那天天气还算不错,没有淅淅沥沥的清明雨。为了文明祭祀,减少火灾隐患,大家决定先在家里吃中午,再去扫墓。姐妹们买了维西人最爱的鸡豆凉粉,父亲杀好鸡炖熟,加上一点猪头肉,一点吹猪肝和莴笋凉拌。妻子蒸了一些包子,人多好吃饭。热闹中,大伙吃得挺欢的。妹子煮了一电饭煲米饭,有了包子就着凉粉,再喝点鸡汤,米饭就剩下了。
维西人有些时兴过年去坟上拜年,有的喜欢清明祭祖。而清明上坟是主流,显得更隆重一些。父亲买来白纸和彩纸,自己用铁锤和锥子打纸钱,自制“坟标”。我和妻子买点香火,不需要单独买坟标了。
吃完中午,大约两点的样子。大家背上各种祭祀用品和供奉祖先的食物,出发了。随着精准扶贫,家家通水泥路,就开车到余家坪子。余家坟地在两条河流中间,没有通车。跨过汉白玉石桥,大家走过余家坪子,慢慢爬山。地里的梨树还在孕育花苞,庆福海拔高气温低,梨花比其他地方开得慢一些。桃花倒是开了,红艳艳的装扮着村子人家,显示春天的娇媚。山茶花开放的艳丽期渐渐过去,有些花瓣即将凋谢了,冬天掉落的松针铺满小路,母亲和父亲不知走过多少遍,留下多少脚印的小路有些滑,大家笑着,走着,大人牵着孩子,就这么慢慢往上。

父母承包的山就叫“余家坟山”,那里埋着我们的曾祖、爷爷奶奶,还有二伯伯母。小时候,我就带着弟弟妹妹在山里采蘑菇,拾柴。奶奶喜欢烧我们拾捡的松枝。老人俗称“老鸹窝”的碎柴易燃,奶奶用它煨茶、炖肉。我们把柴堆成小山,晚上可以挤在奶奶身边睡。暖暖的被窝是一辈子的记忆。好女人就是家里的风水,我曾祖有奶奶姐妹几个,没有男的,于是奶奶招爷爷入赘做上门女婿,并且改姓为余。好强的奶奶历经磨难,拉扯大六个儿女,还相当于长女如母,对她的妹妹们好。我在昆明读书的时候,奶奶去世。愧疚的是没有见到老人家最后一面。
现在,亲爱的奶奶长眠于这片自家承包的松林。只有过年来给老人家拜拜年,或者清明节前来祭拜。缅怀亲人,使一个平常的日子有了生命。
大伯在兰坪,父亲就是我们一群人的长者。他在多年烧火的火塘里烧好火,再去山神处祭拜。插上三根香,用一点米饭、一个煮熟的鸡蛋和一块方形的五花肉(维西人叫做刀头肉)供奉,烧点纸钱,说一些祈福的话,祝愿子孙吉祥平安,或抱财归家,或官运亨通。祖先崇拜延续了几千年,每一个家族都有它的根。我的祖先据说来自湖广地区。大概就是“湖广填四川云南”的时候过来的。
祭拜完山神树,之后是用柳条栓坟标。古代寒食节相关的典故中,晋文公重耳感激介子推割大腿肉给自己,想请他出来做官,谁知介子推隐居到绵山。重耳用大火逼介子推,却发现介子推和老母亲一起烧死在一棵柳树下。这或许就是除了唐朝喜欢用柳枝表达离情之外的文化意义。
出于防止火灾的考虑,大家都文明祭祀。香和纸钱都不用火烧了,摆着。叩首,怀念,表达心意,寄托哀思。后来,父亲觉得还是烧了好。老说法是纸钱只有念着故人的名字烧干净了,他们才能收到。这当然有些迷信,但是没有焚烧的纸钱冥币之后随风飞扬,到处垃圾也并不好看。大家看看烧,把松针扒开,以免着火。在纸钱和香燃烧成灰烬后,用带来的水把火泼灭。父亲小心翼翼地盖上一点泥土。四川木里的森林大火造成的悲剧还给国人带来阴影,百分之四十的火灾是清明节祭祀引起的,不得不防范于未然,引起高度警觉。
墓地是家庭的精神寄托,是灵魂的根。把坟墓周边的杂草和长出的小树清除。香火绵延的意义除了传宗接代,就在于常有后人来看看,收拾墓地。烧点纸钱,插插坟标。亲人也趁此机会郊游聚会,亲近自然,可谓意义非凡。
下来回到大地,妻子忙着采摘地里的“面蒿”,维西保和镇周边喜欢叫“毛耳朵(或猫耳朵)”,用它和面粉一起揉,可以蒸成馒头吃,也可以煎饼吃。堂姐堂弟堂妹们嚷着要去龙王庙照相。却又因为堂弟回家杀鸡准备晚饭,大家就在刚才来的小桥上留影纪念。近在咫尺的龙王庙也没有作为背景让大家合影。

回到家中,我们和妹子母亲单独相处一段时间,等着堂弟喊吃晚饭。我看着堂屋“萱茂梓荣”的字样,忽然想起以后还有多少这样热闹的清明,谁也说不上。元宵节前,姑妈办喜事,鹤庆小姨奶家的亲戚都回来了。那一夜,他们没有留宿在热情接待的姑妈家,和我父母回到庆福。因为,奶奶把小姨奶等几个妹子拉扯成人,老房子就是余家的根。看着大妹和二表哥发的照片,看着父母和那些表姐妹弟兄的欢聚,人生能有多少这样的时光?

一个星期过去了,孩子们也放假了。我迎着清明雨回到小区。路上是拥挤的车辆,流水一般。多少的家庭还要上坟祭祖,缅怀先人。路边,摆着祭祀商品:坟标、纸钱、冥币、纸做的衣服鞋帽,香。清明节前后十几天都可以扫墓,看主人家安排。现在有了法定假日,多了几分人文关怀。
清明时节,山野菜也上市了,吸引你的舌尖。羊肚菌、树头菜、布谷馒头走上街头,散发着春天的味道。

清明节气雨如丝,亲人聚集抒哀思。
缅怀先祖承家训,踏访自然赋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