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祁营洲:如何用纯中医思维分析及治疗人体之湿

(温馨提示:本文篇幅较长,非有耐心+有体力+有强求知欲望者不可读也。若能静心细读,认真体会,必有大获。)
各位同学,今天给大家的讲课完全是站在纯中医思维临床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分析及治疗人体之湿。
湿,或者叫湿邪,在人体当中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你会发现现在的若干人,去看病的时候,要么是自己说要么是大夫说“体内的湿气太大”等等。那究竟该如何来认识这个湿,这个话题非常值得一讲。我会按照我在临床当中是如何分析、判断、诊治湿邪的整个过程来给各位详细分享。
我给大家讲课的时候,一再强调中医是天人相应的整体化思维,我们在分析任何疾病的时候,都要努力把一个人放在天地自然之间,要上观天、下观地、中观人。我们要看到一年的四季变化,要看到一天的黑白交替,更要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种看待世界的格局,你只有站在大的格局当中才会发现原来你所看到的病不再是一个病,而是一个有病的人。我在面授班上也经常说过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看的不是一个人的病,而是一个有病的人”。你需要把一个人放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生活环境当中来思考,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你必须要具有人文关怀地看待这么一个有病的人,其实,大夫本身就是需要首先自己是蘸满了感情去看病才行的。

关于祛湿,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让我非常痛心的话:“我每天都在喝红豆薏米水,大夫说了让我每天都喝”。我不知道这个方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但事实上讲,这个方法挺扯淡的。如同传言所说的那样,如果天天喝红豆薏米水能够管用的话,你们的湿邪是不是早都已经被去掉了?我看天天红豆薏米水的人还是天天湿邪泛滥,红豆和薏米的确有一定的祛湿作用,但往往两者起到的祛湿作用抵不过你喝进去的大量水湿。其实很大程度上这都是一帮不怎么不干临床的“中医大师”们在瞎忽悠,我个人是非常反感这种观点,我认为医学所有的观点都需要注重实战实效,否则都是在耍流氓。
关于湿邪
我们再回到这个湿邪的话题上来,我们把一个人同样回归到天地自然之间,人也是大自然当中的一个部分。那现在我们人体有湿了,你就可以把人看成是一个大自然,推而广之。你把人看成一个大自然,你体内有湿了,你该怎么去理解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好比现在地上有了一滩水,你该怎么办?你说你有什么样的办法能把这滩水给去掉?如果这个道理你想明白了,人体的湿你也就能分析的很明确了。中医的思考就是需要把它放回天地自然放回生活中去,我一向反感把中医给玄化,中医永远是来自于生活,生活当中处处都有中医的道理,就看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否有一颗善于感悟的心。

如果让我去考虑的话,我是一个临床大夫,我至少能想到以下若干个不同的办法。
1
利水法第一个方法。这不是有一滩水吗?我在旁边去挖一个小水沟,开辟一个小水渠道,然后让这滩水顺着这个渠道流走。这个方法具体在中医的治法上叫做“利水法”。
2
温化法
第二个方法。我可以不管它,然后等待太阳出来,让天空中温度越来越高的时候,水就可以被蒸发走了。这个方法具体在中医的治法上叫做“温化法”,就是利用温的方法,去温化水湿。
2
“风能胜湿”法
第三个方法。我们再想一想,当你洗完衣服晒衣服的时候,除了把衣服挂在一个阳光之处,还会挂在哪儿啊?对了,会挂在一个通风的地方。为什么你会挂在通风的地方呢?因为你觉得风刮一刮这个水就被刮干了,这是不是我们大家生活中很朴素的道理啊?好,于是你会发现,风也是可以来祛水湿的。这种方法在中医当中我们叫做“风能胜湿”。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我再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风能胜湿,从五行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相克的关系。水湿和人体的脾关系最为密切,是脾主运化水湿的,脾在在五行属土,风和人体的肝关系最为密切,肝在五行中是木,木是可以克土的,所以转化过来就是“风能胜湿”。
4
泻水法第四个方法。我们继续想,如果说地下的这一滩水继续扩大,它不是一滩水,而变成了一条河。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就是水非常大了,你挖一条小沟儿是不够用的,你必须要打造出来一条河,要让这个水汹涌澎湃地流出去。这种方法在中医的具体用法上叫做“泻水法”。
5
以土克水法第五个方法。有句成语说得好,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当有水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用点土,用土来填一下,这个水就没了。其实用土来克水这个方法也是五行的关系,土本来是克水的。这个方子具体在中医上就叫做“以土克水法”,这里的土就是要通过调理健运脾胃从而达到祛湿的目的。
当你明白了以上五个方法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人体出现湿的时候,是可以采用生活中的这些道理来对照思考,然后针对性地治疗。这哪是喝一个红豆薏米水就能解决的问题呀,肯定是具体分析具体来治疗。
治疗角度
从治疗角度来说,我们该怎么选择不同的方子或不同的药物?
1.利水法。需要在水边挖一个小的渠道,然后把这个水给利走,所以我们找的药材一定是要能够利湿的,是要能往下利的,甚至是往下有轻微的泻的作用的。中药当中具有利水作用著名的方剂我在临床当中经常会用两个,一个叫五苓散,一个叫猪苓汤。
这两个方子都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当中的方子,共同特点就是利水的。以五苓散为例,当中用到的茯苓、猪苓、泽泻都具有利水渗湿甚至是有泻水的功效,他们对水的这种利的作用是比较强的,当你想用一个力度稍强的方法来对付水湿的话,就可以用这两个方子。这两个方子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人体的湿邪相对比较大,需要你想办法赶紧开辟一条渠道把这个水给利走。那么接下来问题来了,水往哪利呢?在人体上只有两种方法,要么是利小便的方法,要么是利大便的方法,而最常见是通过利小便方式把水排走,五苓散和猪苓汤统统都是这样一个主旨功效。
从方向上来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会发现五苓散和猪苓汤针对的那些水湿的病症往往是下肢水肿,往往肉眼能看到,或者一摁一个坑,水往低处流,中医讲“湿性趋下”,当水湿比较多的时候,往往就会往人体的下部去流动,所以就出现了下肢的水肿,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用利水的方法就显得比较靠谱了。

2.温化法。温化法是水在地上,让天上升起太阳。让天上升起太阳对应的是鼓舞人体的阳气,把人体的阳气给蒸腾起来。蒸腾人体的阳气往往采用的是什么方法?临床当中往往只有二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从心来入手,因为心在五行当中是属火,就相当于天上的一轮太阳,所以温化法的典型代表就是通过温心阳来起到升起人体内部太阳的作用,对应的最著名的方子就是桂枝汤。桂枝汤有人说是治感冒的,如果你跟着我学到现在还认为某一个方子是针对某一个病,我只能说很悲哀。大家学的任何一个方子是对应的一个证,是证明的证。对于心阳不足证,我们统统都可以用桂枝汤,不管它是什么病,它有可能是感冒,它有可能是水湿,它有可能是胃疼,只要是符合心阳不足这样一个证候都可以用桂枝汤。当你用桂枝汤升腾起人体的心阳,这人体内部的水湿就逐渐地被蒸腾气化了。
除了用桂枝汤之外,你还可以用一个著名的方子叫苓桂术甘汤。这个方子同样来自于《伤寒杂病论》,苓桂术甘汤只有四位药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这四味药放在一起,共同起到的作用就是温化水湿。但这个温化水湿,你会发现水湿一蒸腾,它往哪走呢?是往上走,这和刚才的五苓散和猪苓汤治病的思路是完全相反的,五苓散和猪苓汤是利水往下利的,而桂枝汤和苓桂术甘汤把水蒸腾气化是往上往外蒸腾的。于是你会发现桂枝汤和苓桂术甘汤往往针对的水湿是在人体的上部。
蒸腾人体的阳气除了从心来思考之外还能从哪走?还可以从肾走。因为咱们说肾中有真阳,我们同样可以鼓舞人体肾中的阳气。这就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一个水壶,我在水壶下面点起一把火,因为肾也在人体下部,就相当于点起了人体的肾阳之火,然后把水烧开,让水蒸气逐渐继续向上蒸腾。这个方法最有效最具有代表性的方子叫真武汤,这个方子同样来自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真武汤的作用机理是从下部来走,直接在人体下部烧了一把火,把水湿蒸腾气化往上行。
此处顺便插一句,以上讲的方子都是来自于张仲景的方子,所以张仲景的方子称之为经方是有道理的。大家会发现《伤寒论》的方子通通都是注重实战实效,从来不跟你讲诸如你必须要注重身心灵的修养,你得背背《道德经》,你得修修禅什么的,张仲景的方子从不给你讲玄的,通通都是直接来治病救命的。经方一定是经过岁月的打磨真实有效的东西。

3. 风能胜湿法。通过刮风的方法来治疗这个湿邪。著名的代表方剂叫痛泻要方,这个方子是宋代的一个方子。痛泻要方的原意是治疗腹泻的,腹泻永远和湿有关系,就是体内的湿邪太大了,然后人体通过一个自救的方式自身去调节平衡,于是通过往下泻的形式让自己拉肚子来泻这个水湿,所以凡是讲到泻永远和湿有关。

痛泻要方之所以很出名是因为它用的方法相当高明,这个方子用到了四味药:陈皮、芍药、白术和防风。陈皮是健脾利湿的。芍药是缓急止痛的。为什么叫痛泻要方呢,就是拉肚子的时候,会感觉肚子疼,肚子一疼,必须要去拉肚子,所以用这个白芍是为了缓急止痛。白术同样是健脾利湿的。你会发现这个方子用了两味健脾利湿的药,加上了一味缓急止痛的药,但还不足以来解决这样的一个湿邪泻下的病症,于是加上了一位非常巧妙的防风。防风的作用是什么?防风的作用就是符合了风能胜湿,也就是说,我让人体当中通过防风来刮起一阵风,于是痛泻要方就产生并出了名了。这个防风我们把它叫做风药,其实风药有很多,凡是那些具有能行能散,具有发散作用的药都可以称之为是风药,比如荆芥、防风都是。

4.泻水法。刚才我说了,水邪非常大,你用利水来不及,你用温化法更来不及,你让刮风呢,你说一湖水,你刮到什么时候?当务之急得赶紧去泻水,否则就水漫金山了。这就相当于你家马上就被淹了,你说我去挖一个小沟行不行,肯定不行;你说我现在让天空出太阳行不行,肯定来不及;你说刮风行吗?肯定不行。你唯一的方法就是赶紧找个抽水机把水抽走,引到一个大湖里边儿去,所以这种方法叫泻水法。

泻水法在这个我们的方剂当中,最经典的代表方有两个,一个叫十枣汤,一个叫禹功散。你看禹功散这个名字,大禹治水的禹,功劳的功,就是相当于大禹治水的功劳,大禹治的水一定是大洪水。十枣汤和禹功散的作用都是泻水,力量非常巨猛,这个中医当中叫做峻下泻水,针对于病情危急的内湿,就是体内的湿邪非常大,你不赶紧去泻水的话,就可能危及到生命了。关于这两个方子,大家做一个了解就可以,因为这两个方子都比较猛,对于在座的各位来说,你们可能用不到这两个方子,但是你必须要明白在治疗湿邪的时候有这样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思路就是泻水法。

5. 以土克水法。以土克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个土对应的就是人体的脾胃,就是通过健脾的方法来达到克水。中医讲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水湿的,如果脾胃功能强健的话就可以有效地把这个水湿给运化走,如果脾胃功能不强的话,水湿就内停了,所以产生了湿邪。以土克水法的本质就是要想办法去健脾,健脾才能化湿。
最具有代表性的方子给大家来举几个。第一个方子是二陈汤。二陈汤呢是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组成,为什么叫二陈呢,是因为陈皮和半夏。这两味药是存放的时间越长越陈久效果会越好,所以取名叫二陈汤。二陈汤的功效就是健脾利湿的,是通过健脾胃的方法来达到祛湿的目的。陈皮和半夏这两味药是用来健脾的,然后加上一个茯苓,茯苓又具有淡渗利湿的作用。
还有一个著名的方子叫平胃散。这个方子是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这四味药组成。苍术和白术,其实都具有健脾利湿的作用,但苍术比白术更偏燥湿了,他的力量会更强,他对湿邪来说力量更强。比如你发现自己饮食不香了,伸出舌头一看,舌苔是又白又厚的,这种情况一般提示的就是体内的湿邪很大,脾胃的运化能力差了,这个时候就赶紧用二陈汤和平胃散就行,先通过健脾把中焦脾胃的功能给强健起来,然后把这个水湿给化掉。二陈汤和平胃散主要的作用关键点就在于中焦脾胃。
讲到这儿,我们也发现这有一个问题,临床当中有很多的女性白带非常多,中医这叫带下病。比如说带下清稀如水,或者说白带颜色偏白,这在中医看来还是湿邪为困。大便这个湿,病位点并不仅仅在中焦脾胃上,它往下走了,因为水往低处流,就好像是当水比较多的时候就逐渐地往下去渗了,这时就出现了女性的白带过多。有一首名方叫完带汤,方子是来自于著名的《傅青主女科》,我个人是非常崇拜傅青主的,全才型人物。完带汤是《傅青主女科》当中的一首著名的方子,这个方子是针对带下而设的,治病的思路就是以土克水法,是通过健脾胃的方法最终达到来治疗带下的目的。比如方子当中有党参、白术,山药等药物,这些药物就是为了健脾胃,通过健脾胃来补土最终达到治疗带下,这是以土克水法。
以上是我给大家详细分析了一下人体内有湿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把一个人放在天地自然之间,拥有这种纯中医的思维来思考人体的湿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以及怎么去治理。建议大家的是,要有大的天地自然观的格局去思考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想要看到大山的整体轮廓和起伏,你得走出来,去看一看整体的大自然。然后来思考大自然当中是否有和人体相类同的自然现象,然后很多东西就迎刃而解朗朗乾坤了。
我经常讲人与自然要相互协调,天人合一。那反过来,当你分析一个人体局部病症的时候,你可以把人当作是一个大自然。人如果是一个大自然的话,我们的五脏六腑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的心就是天上的太阳,它是心阳。我们所呼吸到的空气,这个大气就是我们的肺,因为肺主气。我们脚踩着大地就是我们的脾,在五行中属土。在地上长出来的花花草草,一草一木就是我们的肝,因为肝在五行属木。那肾在哪儿呢?我们脚踏大地地下的水就是我们的肾,中医讲肾主水。所以当你拥有了这样的一个天地自然纯中医思维的话,你会发现中医带给你的是一种大的格局。

我只是站在单纯湿邪的角度来给大家进行了分析,更大的事实是,这绝对不是简单的临床也不是纯粹的临床,因为真实的临床不可能完全单纯地按照以上我所讲的这五个思路去发病。因为湿邪很怪,它往往不是单独存在,而经常合并其他病邪。中医讲的六淫或六邪叫风寒暑湿燥火,人体在发病的时候,往往不是单纯的一种病邪,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就拿湿来说,我在临床当中经常会见到以下三种情况:湿热、湿寒、湿淤。
湿热怎么形成的呢?
湿可能与热交织在一起,产生了湿热证。湿热证是体内有湿同时还有热,湿和热交织在一起黏黏乎乎,就像夏天我们的桑拿天一样,这时你单纯祛湿不行,你单纯祛热也不行,你得想办法把湿和热统统搞定。
湿热的形成也有可能是,一开始体内单纯只有湿,但是湿郁可以化热,就是说湿邪在体内的时间长了,日久可以化热,在临床中就叫做湿郁化热。在中医当中湿郁化热怎么去理解呢?我来举个例子,比如说你自己洗脸的时候,用毛巾擦脸,擦完脸之后大家都知道把这个毛巾给晾起来。如果说有天早上上班非常着急,没有及时地把毛巾给晾起来,你把毛巾团了一团就扔在盆里,等晚上回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毛巾都热了,有这种感觉吗?为什么,这就叫湿郁可以化热,在生活当中很常见的,这其实就是生活当中的自然现象。
我们稍总结一下,湿热的形成往往有两个成因:一个是湿和热交织在一起,二是湿郁化热。这个时候治病就非常考验大夫水平了,你会发现,当你采用温化的方法来祛湿会助长热邪;当你采用清热的方法来祛热可能会助长水湿。这是个翘翘板,按了这头儿翘了那头,很难办。湿热的表现是什么呢?往往是浑身困重黏黏呼呼,头重如裹,尤其是看舌头,舌苔偏白偏腻,但是又发黄,是白中透黄或者说这个苔直接就是黄腻苔。
湿热怎么治疗呢?
那这种湿热该怎么治疗呢?再给大家讲几个代表的方子。第一个代表的方子叫三仁汤。三仁汤是来自于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其中的这三仁非常重要:炒杏仁、白寇仁、薏苡仁。炒杏仁是降肺气的,是通过降肺气来起到利水的作用,就是随着肺气往下降,让这个水湿往下行。薏苡仁呢,是单纯利湿健脾化湿的,况且薏苡仁性寒,还具有清热的功效。而这个白寇仁呢,是健脾又具有一定温化水湿的作用。所以说这三仁就是一个寒热平调,又能去湿又能清热。当然三仁汤的中还有其他的成分,比如厚朴、半夏、竹叶、通草等,所以说三仁汤整个方子配合在一起,共同达到了清利湿热的作用。另外,三仁汤作用的靶点在哪儿呢?作用的靶点在人体的中焦,是通过中焦去健脾、渗湿、清利湿热。
水往低处流,那如果说水继续往下流,湿热又到了我们的中下焦,到了我们的腿或者阴部,比如有的女性出现的妇科炎症,阴痒,或者男性出现了阴囊潮湿粘粘乎乎的湿热情况,我们就还得用到茯苓、泽泻等往下利湿之类的药物了。这个时候在治疗上可以选择八正散,因为八正散正是通过往下利水的方法来达到清利湿热的功效。
八正散当中有瞿麦、扁蓄、车前草等,你看车前草本身就是利水的,具体是利小便,让你的水湿从小便而走。车前草不仅利水,还有清热的作用,所以说它就是清利湿热。从这个意义上来考虑,你与其说喝红豆薏米水还不如喝点车前草水呢,因为从清热利湿的功效来考虑,车前草远比红豆薏米强。所以那些天天说红豆薏米能祛湿的,基本都不是搞临床的。
我们再说一款药叫四妙丸,由四味药组成:黄柏、苍术、川牛膝、薏仁。其中川牛膝是引热下行的,它通过引热下行让湿热从小便而走。薏仁,具有健脾渗湿的作用。苍术功效是燥湿,它燥湿的力量比较强。黄柏,具有清热的功效。这个方子把湿照顾到了,把热也照顾到了,所以四妙丸也是一个清利湿热的好方子。
另外,当有湿有热的时候,其实这个湿还可以是痰的一种,我们经常说痰湿痰湿嘛。湿热化痰的时候,这个痰比较稠,或者说颜色比较黄,这个时候就是湿郁化痰了。这个时候你可以选择一个方子叫温胆汤。温胆汤本身具有健脾化痰、清利湿热的作用,它含有陈皮、半夏、茯苓,也就是二陈汤的组合,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另外它还含有枳壳、竹茹,有清热化痰的功效。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湿热都用温胆汤,必须要有湿有热,这个湿已经化痰了,这个时候才适合用温胆汤。
湿寒该怎么办呢?
临床上除了以上湿热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湿和寒交织在一起,叫寒湿或湿寒。我们经常说这个人是寒湿体质,说白了他体内除了湿还有寒。你要考虑不仅仅要祛湿还要温寒。在治疗上该怎么办呢?我们得看这个寒湿在哪儿了?在人体的不同位置,代表方就不一样。举个例子,比如说在肺,咱们现在经常看到老慢支的人,一到冬天,天一冷就开始咳嗽,有痰,甚至开始喘了,就是明显的肺中有寒湿,这时代表方是《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是张仲景发明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子,治疗外寒内饮,就是外面有寒,体内还有水湿,内饮。对于那些一到冬天或者一受凉就咳嗽就有痰的,我们可以用小青龙汤。那如果说寒湿因在了脾胃,有人说我一受凉就拉肚子,一吃个西瓜就拉肚子,一吹空调就拉肚子,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时的代表方子是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这个方子针对的是人体中焦的寒湿。再往下走,那如果说寒湿在腰呢?有人说腰部一受凉就痛、就酸,这个时候你可以选择肾着汤,还也是张仲景的方子,有三味药组成:茯苓、白术、炮姜。茯苓、白术从脾来走,健脾利湿。炮姜,热性可以往下行,归肝肾经。通过肾着汤来治疗这样的病证,它的趋向性在腰或腰以下。
如果说现在还有很多女性是“宫寒”,中医不讲子宫,中医讲胞宫。胞宫内一派寒湿之象,该怎么办呢?你用小青龙汤就不对了,用附子理中丸也不对了,靶点都不对。用肾着汤靶点还稍微靠谱一些,但还是不能够直接针对胞宫,这个时候你可以用温经汤,这个还是张仲景的方子。温经汤就是直接针对妇科当中一派宫寒体质的,我在临床中经常会有不孕不育的女性来找我看病,我发现有半数都和体内的寒湿有关,当然这和长期的不当的生活习惯有关,比如经常贪凉,冬天穿得少等。这个时候你就要想办法把体内的这个寒湿给化掉,而这个温经汤就是温经散寒,来化体内寒湿的。所以你看看这不同的靶点用药的思想是完全不一样的。
湿和淤交织在一起怎么办?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湿还可以和瘀交织在一起。为什么可以和瘀交织在一起呢?往往人体内有寒有湿的时候,最终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当阻碍了气血的运行,最终人体就产生了瘀滞之象,比如说你看舌质是发暗的,舌下静脉也是曲张的。这样的女性往往会有痛经等一派瘀血之象,腰也疼,时不时的还会头疼等。这个时候你单纯去化湿就不行了,你要考虑到体内是有瘀滞,必须要帮她继续化瘀。我给大家再举两个代表方子。第一个方子叫生化汤,这个是傅青主的名方,至今也有很多人盲目吹捧,把生化汤作为了产后第一方,所有生了孩子都吃这个方子,其实这也是错的,因为任何一个方子都有它的适应症,生化汤针对的是有湿有寒有瘀的体质,如果是有热那就不适合。因为生化汤主要是活血化瘀,同时还有温的作用。产后妇人经常会出现恶露不净,这个恶露就是体内有瘀,有瘀一直在往外排但排不干净。另外产前多热产后多寒,这个时候你不仅要排她的瘀还要温她的寒。生化汤就是为了来排这个瘀滞同时有温寒的。除了生化汤之外,还有个代表的方子叫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也是张仲景的方子,当下社会中有很多大夫把它用在治疗一些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一些疾病,也就是体内的有形之邪。“有形之邪”该怎么去理解?是当体内有寒有瘀,然后逐渐瘀成了有形的东西的时候,就有了类似于现代医学当中检查到的病理产物。
这个时候桂枝茯苓丸的作用就比生化汤更猛了,因为它中间还有牡丹皮、桃仁这样的药,直接去往下攻了,它把这个瘀滞给化开攻下去,是这么一个作用。其实各位学习完了这个湿和瘀之外,你还要考虑另外一点,就是当湿和瘀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湿瘀还有可能会化热,所以当你在使用生化汤或者桂枝茯苓丸的时候,要明白这两个方子的药性都偏温,如果这个人的体内有湿有瘀同时还化热了,你还要考虑到是不是要稍微加些清热的药来反佐一下。

总之你会发现人体的湿邪很复杂,在治疗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层层分析,这中间要经过你自己不断的临床。通过临床去发现原来人体的湿可以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情况,究竟是在哪些位置?治疗的时候你该用哪些方子?同时你在用药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个药会产生什么样的弊端,你要去想办法去回避,等等,这哪是随便看了一篇养生文章就能治疗的,这哪是随便信口开河写一篇文章说红豆薏米水就可以统治湿邪了?很多人现在盲目相信一些养生文章,看完之后觉得很high,就开始尝试,结果一试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就又开始骂中医了。

以上的内容我是完全根据我个人在临床当中治疗人体之湿的时候,会从哪些方面去考虑,会从哪些方向来针对性的治疗,我认为这是我们应该具备的纯中医的思维,另外非常关键的两点就是,一是分析疾病应该是放在天地自然之间,二是治疗疾病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实战实效。随着中医思路的拓宽,一个人的格局也就慢慢变大了,因为你经常思考一个疾病的时候你就想到了人体的天地自然、想到了宇宙、想到了地球、想到了一花一草、想到了山川和河流的时候,你的心胸也会越来越宽阔。所以中医治病治到最后一定是身心灵的同治,但身心灵是一个金字塔,塔底必须是身,中间是心,塔尖才是灵,至于心和灵必须要在塔底打好基础之后才能悟到的。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如果学中医一上来就讲如何修心等字眼,我觉得是不合适的。你先把中医真正的基础打牢之后,格局自然就会变大。就相当于江湖当中的一个武林高手,一上来就跟你讲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止戈为武,就是不打仗,他能信吗?其实一个真正的武林高手,他必须功夫已经相当了得了,他已经打败天下无敌手了,他已经经过了他的实战性非常强之后,最终他领悟到原来武术的最高境界是不打。如果你上来教一个小孩学武,告诉他说武术最高境界是不打架,他一定学不成,你必须得让他具有极强的实战能力之后,他在打架的过程当中,逐渐悟到了这个道。如果中医也有道的话,我的观点非常明确,你首先必须要学的是实战实效的医术,而那个医道是你自己在医术的基础之上自己去慢慢体悟的,而不是别人一上来就能教给你的。
(按:本文是我主讲的《祁营洲私塾》面授课程学员交流群中的其中一次课下分享,由学生郭晓红、陈萌、闫慧、于晓卉、王爽、梁蕴茹根据我的讲课录音整理成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