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王蓬/机翼下的丝路


点击关注 | 文学依然神圣
作家专栏栏
1-机翼下的古葱岭即帕米尔雪峰
编者按:日前,陕西作家王蓬历时三十年寻叩古道, 完成《从长安到罗马》《从长安到拉萨》《从长安到川滇》丝路系列作品,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三部六本力作,共1644页, 182万字。这套丝路系列作品是陕西省委宣传部推出的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一经出版便被新华社、人民网、华夏经纬网、文化艺术网、中国图书网、陕西传媒网、中国甘肃网等多家媒体重头推出,仅新华网浏览量近50万。《中华读书报》也刊发书评,引发读者广泛关注,为让读者感受到三条历史悠久的古道百科全书式的独特景观,欣赏到古道沿途引人入胜的风俗长卷,和“一带一路”新丝路日新月异的壮阔变迁。浅海文苑将以每周一篇刊出,以飨读者。
机翼下的丝路
文/王蓬

2001年9月13日,因故推迟两次的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巴基斯坦终于成行。尽管,就在前两天,美国世贸大厦遭袭,中国飞美航班全部取消。但因这次访问事关中巴建交50周年,巴方一切准备就绪;以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王巨才为团长,诗人叶延滨、维族小说家巴格拉西、陕西作协副主席王蓬、《清明》主编段儒东、评论家张陵、北大副教授唐孟生、现代文学馆馆员吴晓黎为团员的代表已汇聚北京;再是,没有改行期通知,机票也已购定,所以一切仍按预定计划进行。
2-作者(右2)中为团长王巨才-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督官邸
事后得知,巴基斯坦因临近阿富汗而搅进袭美国恐怖事件之中,一时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孔夫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教导我们“乱邦不入,危邦不居”,但就我私心讲,还是非常想冒这个危险。
多年来,我对丝路的考察,由甘肃河西走廊始而止于南疆喀什。巴基斯坦正好与喀什连界。曾是古印度组成部分的巴基斯坦亦是丝路西南段延伸部分,即丝路文献中多次提及的“身毒”。
当年,张骞出使西域,返回向汉武帝报告,说在身毒市场发现我国西南所产竹杖。说明巴基斯坦(古印度)同中国的交往可追溯至两千年前。事先,我找地图查看了航线,由北京出发经山西大同、内蒙额济纳旗(古居延),再沿河西走廊直飞乌鲁木齐,之后折向西南,穿越巴基斯坦长方形国土而至濒临阿拉伯海的卡拉奇,全程5500公里,飞行7个小时。机翼下许多地段都为古丝绸之路所必经。
3-巴基斯坦文化部长接见中国作家

几年前,我曾乘坐航测飞机,飞临秦岭上空,拍摄古老蜀道,知道些从高空观察山川脉势,地面标记的常识。这次正好用来观察这条中国古代的商贸大道,沟通中外的文化运河。
上飞机后,乘客未满,在后舱寻到临窗位置。这天正好天朗气清,万里无云,首先发现的是一条蜿蜒如龙的黄色飘带。在数千米的高空,当城镇都变成如儿童积木玩具般大小时,我断定,那黄色飘带只能是黄河。
推理此时应在山西内蒙一带,赭黄色的大地,星星点点的葱绿,间或飘过的云团,黄色飘带却永不间断、不屈不挠,在无垠的黄土地上划过,在飘逸中显示着倔强,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活脱脱一条中国巨龙!无边无际,起伏连绵的是沙丘,蒸散着缕缕氤氲水气,宛若女性身体优美的线条,洋溢着温情与浪漫。至于戈壁,则展现出一色的青铜般颜色,这冷峻的颜色对任何生命都是严酷的考验。
机翼下出现了雪峰,皑皑积雪,让人眩目,这该是祁连山了。果真,千年积雪滋润着千里河西,终于看见长满绿色植被的山坡,毡毯一般铺陈开去的草地,琴弦网络般整齐的农田,还有一个个像大西北人一般质朴的黄泥村落。机翼下变得色彩斑斓,美不胜收。显示出一股压抑不住的顽强鲜活的生机,如一幅幅讴歌丰收的图画,一首首赞美生命的诗歌。
由于我已经对丝路进行过多次实地考察,深知,真正踏上丝路,绝对无此浪漫。尽管,乘坐着汽车、火车这样的现代交通工具,一路西行,穿越数百公里的戈壁沙漠,裸岩赤土如火炬般闪烁,白炽的太阳悬在当顶,到处都白晃晃地耀眼,眼睛对外看不了10分钟就干涩难受。每过城镇都购买解渴耐饥的黄瓜,但仍嘴唇干裂,五内上火,汗水浸透衣衫,疲惫不堪。幸而乌鲁木齐至南疆喀什1500公里的铁道已全线贯通,得以避免乘坐汽车一个星期的颠簸之苦。
每每想起,就让人感叹,二千年前,古人打通丝路,没有汽车、火车,更不用说飞机。只能依赖骆驼、马驴,甚至自己的双腿,他们怎么走完这条多由沙漠戈壁构成,长达7000公里的丝绸之路,在古代,是否道路平坦或自然环境较今日为好?
4-距今己有400年历史的拉合尔古堡

依据史料和实际考察,结论相反,古人面临的是更为严酷的交通难题。
蜀道难,还有人工开凿的天梯云栈勾连,设施完备的邮亭驿站配套。丝路除关陇河西原有驿道可资利用之外,大部分段落靠自然踩踏,在荒无人烟的戈壁,竟要靠前人倒下的白骨指引行迹。汉唐时虽有长城烽燧相伴,但于恶劣气候环境无补。晋代高僧法显曾由丝路去印度,即今日巴基斯坦境内,在其所著的《佛国记》中描述进入西域后:“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唐代高僧玄奘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中,也不乏此类描述。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则有诗作: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可见,当初无论道路环境都比今日更为险恶。那么,长达7000公里的丝绸古道又是为何、如何开辟的呢?
这也是古今中外学者探究不尽的一个课题。
除了负有精神使命的高僧教士,具有浪漫情怀的边塞诗人,人类处于壮怀激烈阶段的扩张雄心及好奇探险的天性之外,中外学者一致认为利益驱使是丝路开辟畅通的最大动因。
汉唐时期,中国丝绸在罗马市场与黄金等价,即一两丝绸可抵一两黄金。唐代一两黄金值银十两,一两银则可购丝绸一匹,一匹丝绸重二十五两,若运往罗马,则可换二十五两黄金,这样一进一出,丝绸竟可获利二百余倍。无怪欧亚各国商人,不避万里之遥,甘冒生命危险,来中国做丝绸买卖,纵然途中损失多多,即便有半数抵达,亦可有大利可图。这是丝路畅通并达千年之久的根本原因。至于客观上起到的中西文化得以沟通和交流,人类的文明得以互补与丰富,则又是意外且重大的收获了。
5-莫卧尔王朝的皇宫
作家简介:
(说明:王蓬和他的著作)
王蓬,国家一级作家二级岗位(二级教授)曾任陕西作协副主席、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創作40余年,结集50余部。曾获国家图书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全国首届徐霞客游记奖等多项奖励,并有多种著述翻译国外。系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投稿说明】
欢迎投稿至邮箱:1004961216@qq.com
如有疑问可在后台留言询问
欢迎关注“浅海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