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贺新春
年来年往
文/张淑清
下班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见路两边的树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彩灯,环卫工人一字排开,在认真地擦洗着人行道边上的护栏,人行道边沿的台阶也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要过年了,水洗过的台阶、装扮一新的行道树依稀有了几分过年的气息。
过年,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感觉,甚至没有太多的期盼。在脚步匆忙的城市里、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中,年味越来越淡。这不马上要过年了,才想起来。提起过年,我记忆最多的还是小时候过的年。一幕幕儿时过年的画面在脑海中层层闪现,那浓郁的年味丝丝缕缕扑面而来。
在我们豫西老家,步入腊月年就来了。腊月初一二可能还没有啥感觉,等到了初五,开始过“五豆”的时候,我们就能嗅到“年”的味道了。
腊月初五清早,家家都要煮“五豆”粥,五色豆子在大铁锅里欢快地咕嘟着,挤眉弄眼传递着“年来了”的消息。左邻右舍的母亲们都在说,“呀呀嗨,一年真快,这都五豆了,赶紧得给娃们做新衣裳了……”小娃们听见了,心里可是乐开了花——终于有新衣服穿了,可以过年了!
等到了腊八,年的味道就更浓了。老家腊七下午家家砧板响,户户都在准备腊八粥。我们那里的腊八粥以饺子为主,再搭配黄豆、粉条、豆腐小丁儿、白菜、菠菜、红萝卜、葱等配成八样,这样的搭配各有说法。母亲给我讲过腊八饺子里配菜的含义:粉条——钱串子,豆腐——福气,大豆——金豆子,红萝卜——红火,菠菜——财……这都是有讲究的,现在想想也是大人们一种期盼,寓意来年红红火火、福旺财旺。小娃家们不管这些,我们只管有好吃的就行。
……
终于等到腊月二十三,小年来了,爷爷买了芝麻糖,母亲烙了“灶坨儿”(烧饼),晚上给灶王爷上了香,献上灶坨儿和芝麻糖,送灶爷奶奶回娘家。祖父说灶坨儿是给灶爷奶奶路上的干粮,芝麻糖是要粘住他(她)们的嘴,让他(她)们到了天上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我和弟弟们学着大人的样子,也跪在案板跟儿“捣蒜”般磕头。然后就瞪大眼睛等着敬神的香灰一落,几只小手就抓了灶坨儿往嘴里塞,一嘴下去,灶坨儿里的糖汁儿就出来了,舌头一舔,真甜呀。
二十四,要扫房子了。父亲总是扫得仔细,屋里屋外,楼上楼下,犄角旮旯也不放过。我和俩弟弟也来帮忙,把厨房里的面罐、水瓮、菜坛子都擦得油光锃亮。看到我们的小手冻得通红,父亲常常放了我们的假,让我们去玩。?
二十五,磨豆腐。这个活一般都是祖父来做的。我们街上的豆腐磨稀缺,年跟儿几天红火得很。祖父总是早早问好了豆腐磨,排上号,然后回家泡豆子,轮到号了,就开始去推豆腐。有时候是黄昏推,有时候是半夜推,胖胖的豆子填到磨眼里,白花花的豆汁儿就从磨盘的缝隙里流淌下来,顺着磨沿嘴儿流到接汁的桶里。我记不得过年的豆腐要推多久,只记得祖父做豆腐时给我们姐弟三人舀的豆腐脑,浇上蒜汁和油辣子可好吃啦。
辛苦一年了,祖父在过年时是非常舍得割肉的。他一般都是割一二十斤猪肉,再买一副头顶下水。家里几个大盆里都盛了肉,用水泡上,红艳艳的让人馋。我们姐弟仨围着肉盆,用小手指着,嘴里不停嚷嚷着“肉,肉肉”。父亲担了猪下水去河边洗,我们也要撵去。父亲捶下来的猪蹄甲都成我们的玩具了,俩弟弟还要抢着号住猪尾巴吃,父亲安抚他俩“都有份儿,都有份儿”。我是不会和他俩争的,母亲说吃猪尾巴治流涎水,我又不流涎水,抢那干啥。
接下来该蒸馍了,老家过年蒸馍的动静很大,一蒸就是一整天。二十六晚上起酵子,二十七起早发面,中午头就开始蒸馍了。母亲揉面,父亲烧火,灶房里热气腾腾。母亲蒸了实心馍、豆馅馍、菜包馍、糖包馍、油卷馍、枣花馍……到了晚上,呀呀嗨,家里的筛子里、笸篮里全都是白乎乎的馍。
“二十八,贴窗花,满窗子,都红啦。贴个猫,贴个狗,贴个小娃打滴溜…… ”,二十八这天母亲要糊窗户,贴窗花,沿着窗镜四周贴上窗边花,窗镜上方的糊窗纸中心位置也要贴窗花。母亲会剪各式各样的窗花,“鱼戏莲花、榴结百子、花开富贵、喜鹊登梅……”,那折叠起来的红纸在母亲手上的剪刀下转了几转,就绽放成美丽的窗花。轻轻展开贴上去,窗户立马焕然一新。父亲负责糊屋,他用报纸把屋棚顶和墙壁统统糊一边,然后在三斗桌的上方贴上新买的“四扇屏”,满屋子的浆子味,也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新年的味道。
二十九煮肉、炸油食。老家特色首先要炸油菜,祖父用煮肉的腥汤加了葱花和了半盆面糊,又加了蒸馍的酵头,搅得稀稠均匀,放置一段时间,看到面糊里有好多小泡泡就可以炸了。油菜、豆腐干、甜油馍、干果子、肉丁……油锅里“噼里啪啦”直响,香味四溢。祖父忙着炸油菜,我们姐弟仨的小嘴也没停歇。两大淘麦箩头的油食炸好了,祖父才坐下来抽袋烟歇歇。看着我们仨那副贪婪的吃相,祖父笑了。
三十早上,父亲开始剁饺子馅,前院后院也有“咚咚咚”的声音传来,家家都在准备饺子馅。“小青,你们饺子馅盘对了没?”前院的婶婶隔着院墙问,我还没说话,父亲就在厨房搭腔了。“嫂子,你们年盼了吧?”“盼了,盼了……”婶婶呵呵笑了。
吃过饭时饭,我们姐弟仨开始抹桌子,擦椅子,扫地,扯掉旧门画,准备贴对子。我们仨端着浆子盆,和祖父一起去他住的老屋贴了对子,然后回来贴堂屋、厨房、明柱还有大门。祖父教我们贴门神要贴成“脸对脸”,千万别贴错了,还有“满园春光”贴在院墙上,“小心灯火”贴在厨房,“步步高升”贴在梯子上,“米面如山”贴在面罐上,“川流不息”贴在水瓮上,还有“六畜兴旺”贴在鸡笼等等。我们隔壁邻居会写对子,祖父腊月十几就买了红纸送过去,邻居物尽其用,给我们家写的大小对联、春条最多了。这会儿对子、春条贴上,满院生辉,年味愈发浓了。
除夕晚上,父亲早早把前檐下悬挂的大红纱笼打开,我们的小院笼罩在一片吉祥的红光中。饺子包好了,有几个饺子里面还藏着分分钱,明早谁吃住谁“有福”。我趴在母亲耳边悄悄说,把包有钱的饺子捏个记号,到时候给我舀一个。母亲笑了笑,从笼篦上挑出一饺子,然后把它弯成了月牙儿。
我们姐弟仨的新衣新裤新鞋整整齐齐摆在床上,那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即使偶尔有一件还没完工,母亲一定会熬夜赶出来。所以我们不用担心没新衣服穿。?
以前家里没电视,小娃们玩了一天也怪累,早早睡了。半夜睡得正香,突然听父亲喊“起床,过年了,吃饺子了……”这话管用,我们姐弟三人猛一下都灵醒了,骨碌一下爬起来,胡乱把衣服穿上。父亲又喊,“你们仨快出去摇摇椿树,给椿树说‘椿树椿树您为王,您发粗我长长’。”我们仨就跑去山墙头摇摇椿树。回来,母亲把饺子已经煮好了,父亲已经迎回了灶爷奶奶,敬了神,拜了祖先,开始放鞭炮,一大串浏阳鞭炮在我们的院子里开始起舞,清脆,闪亮,红红火火的新年来到了。??
其实过了零点的时候,村里就有人家放鞭了。听祖父说,谁家放鞭早,就能抢到“金筷子银碗”,也不知道放鞭最早那家抢到了没?到了凌晨三四点,村子里的鞭炮声渐渐稠密了,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灯光火光映红小村上空。两个弟弟心急火燎吃完饺子,就跑出去拾鞭玩了。??
……
“呀呀,你快出去把你娃叫回来。”“我去西头桥上转,看见一娃,穿的衣裳‘明盔明甲’(脏)在那里拾鞭嘞。”“我一瞅,是小波,叫他回来他还不回。”谁在门口跟母亲说话,把我从梦中吵醒了,此时天已大亮了。原来我弟没换新衣服就跑出去拾鞭玩了,天不明,谁也看不见谁,天一明,这“蹄儿爪”都露出来啦。??
说话间,父亲已“押”回了我弟,他果然戴的还是那个已经歪折了沿儿的皮帽子,一身衣服起明发亮,一双“泥疙瘩”棉鞋沾满红红的鞭炮碎屑,脸上灰一道黑一道,就这个样子从凌晨四五点跑到天明,从东头跑到西头,从前街跑到后街,哪里放鞭哪里就有他们,就这样高高兴兴过年嘞!??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从初一响到初五。这五天吃饭时候家家都要敬神拜祖先,先烧香,后放鞭。香灰倒了,才能撤去给神仙和祖先敬献的热菜热饭,回锅后,再盛出来,一家人才开始吃饭。这样的仪式一直到初五才告一段落,初五是“破五”,破除一切禁忌。这一天,各家各户将屋内屋外打扫干净,垃圾倒出大门外,然后敬迎五路财神,燃炮放鞭,吃饺子。这一习俗在我们老家称为“送穷土”。有些人家还会到河滩铲一点干净的河沙回来,放进锅里炒玉谷豆,玉谷籽在热锅里崩裂发声,老辈人说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
正月初六,大吉大利。老家街道上的合作社、采购站陆续开门,他们也会放上一串鞭炮,“噼哩啪啪”延续年的热闹。
……
过完初一过十五,元宵节是年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十五晚上,小娃们可以打着灯笼在街上游逛。可以看社火表演,可以看卖核桃糕孙家的“羊抵头”灯,还可以看我们隔壁邻居招嫌制作的旋转的宫灯……社火表演通常有耍狮子、旱船、花鼓,虽然简单但却是那时候最有趣的娱乐活动。社火在村子里串着演,家家户户放鞭接社火,狮子领头进门开始耍,屋里地上、床上舞动一番,耍完了,主家给上一包麻片或是点心都行,社火队专门有背包的收东西。社火一耍就是一个通宵,一个村耍完,下一个村。锣鼓家伙一响,就有人家放鞭迎社火。一夜下来,点心饼干罐头香烟收了好多袋,耍社火的一个个人困马乏,撵社火看的半大娃子却精神得很,社火头子给娃子们发点吃的打发他们赶紧回家。
人要过年,牲畜也过年。母亲说“打一千骂一万,正月十六吃顿饭”,这是我们家的牛要过年了。我们家养牛的日子很短,但也曾经逢上过正月十六。那天母亲给牛擀了面,煮了煮,放了绿菜,撒了盐,盛出放凉,然后牵了牛来吃,让我们家的牛也过了年。
正月十九学校开学,大一点的娃们都要上学去了,他们的年算是过完了。疯玩的日子结束,一个个换上已经洗了一水的新衣服怏怏不乐地去学校了。
?“正月二十三,老君来散丹。门上贴金牛,四季保平安。”转眼已是二十三,招嫌早早画了金牛图,给左邻右舍一家一张贴上。母亲也用黄纸剪了葫芦的图案贴在窗户上沿,说是太上老君会把仙丹放在葫芦里。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又要吃饺子了,这次是素饺子,母亲说这叫“啃药包”,保佑全家老小无病无灾。
三十月尽,正月结束。母亲在灶房张罗着摊煎饼,父亲取了一片儿煎饼到院子里来,说是先要祭天地,让老天给一个好年景。我呆呆地仰着脑袋,看到父亲抛出的煎饼,在空中划了一道弧线后不知所踪……
时光如水,年来年往,多少往事消散,可小时候过年的情形却是如此清晰地刻在脑海中,历久弥新。
END
【编者推荐】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在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中,久居城市的人对年已经没有什么期盼和感觉了,留在脑海中的是对儿时浓浓年味的满满回忆。作者文笔流畅,语言朴素自然,详细述说了儿时过年的种种景象,带我们一起回味那浓浓的年味。让我们踏着新年的钟声,一起去感受《年来年往》。(张瑞)
作者简介
张淑清(现用名张青梅),卢氏县双龙湾镇龙驹人。愿用粗浅的文字,与大家分享人间的美丽,同时也唤醒那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
作者的相关作品
●外婆的村庄
●端午的味道
●月亮牙儿
●灯笼河
●何当共剪西窗烛
●圪台儿
●写给婆婆
●锣鼓“锵咚锵”
Happy
大
New
拜
Year
年
正●月●初●一
文苑总编知和给大家拜年了!
狗守太平岁,猪牵富裕年。值2019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谨代表卢氏文友群管委会和《卢氏文苑》公众平台编辑部,向一年来关心、支持文群、文苑发展的各地各界广大文学爱好者、读者、作者和各位师友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感谢!携文苑编辑部(文群管委会)全体同仁,向您们拜年了!祝新的一年里,文群兴旺,文苑繁荣,再创新的佳绩,再登新的高峰,师友们幸福安康,文技精进,万事如意!
文苑主编张淑清给大家拜年了!
新春伊始,万木萌发。绿草即将发芽,桃李也要开花。卢氏文苑从最初的注册、正常发文,到现在拥有近2000名粉丝,发文280多篇,作品点击率最高达2万多,她就像一株逐渐成长的小草,更像一片葳蕤的青草地和争芳斗艳的百花园。感谢诸位文友的用心呵护和爱心浇灌,让我们一起陪她长大,一起去聆听花开的声音。
新的一年,新的祝福,淑清祝愿文友们新年大吉,全家幸福!
文苑副主编卢辉给大家拜年了!
卢氏文苑在最初出发的日子,就像四季流转中春风里最先绽放的一朵山花,一路走来,在编者、作者、读者众文友的悉心呵护下,现在已成为我县文学大花园中烂漫灿然、文香四溢的一块芳草地。
未来的日子,文苑之地一定会有更多的文学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这里也一定会繁花似锦、草木葳蕤。
岁月如水,初心依然。借此机会,衷心祝愿各位文友阅读快乐,创作丰收,在诗和远方中追寻曾经拥有的梦想!
文苑责编张瑞给大家拜年了!
卢氏文苑响当当,聚贤纳才美名扬!新的一年里,祝福卢氏文苑在文友们的支持下越办越好!
文苑责编张欣燕给大家拜年了!
时光不居,文苑代序。祝愿各位师友们:新春快乐!
文苑责编程向楠给大家拜年了!
岁序更替,万象更新。加入文友群和文苑编辑部半年多来,感谢各位老师的支持和帮助!新的一年,向楠在这里祝各位老师猪年行大运,祝卢氏文苑汇聚越来越多的才子佳人!
文苑责编邹楠给大家拜年了!
卢氏文苑在最初的来时路,在众多的文学芳草地中,发芽壮大,成为一枝独秀,离不开各位文苑编辑,文友的辛勤努力及作者的耕耘。我相信 我们的文苑,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会更加繁荣、蒸蒸日上,成为文学 界里的一股清流,芬芳馥郁。
岁月如歌,时光更迭。不变的是初心,心中有梦,行动有爱。让我们一起砥砺前行,在各位亲的努力下,我们定能更加辉煌!祝各位亲:新春快乐!
贺新年 诗词新调
李磊(诗词新调创始人)
红日暖门楣,梅花绽春蕾。
盘托三山秀,云涌琥珀杯。
归来不是客,席上歌儿飞。
围坐心愈热,东风醉几回?
卢氏文友群主办
文学顾问
牛爱民 任耀邦 宋海峰 李宏文
周天鹤 董建中 韩成章(按姓氏笔画排序)
文苑编辑部
文苑总编:知 和
执行主编:张淑清
副 主 编:卢 辉
责任编辑:张瑞 张欣燕 程向楠 邹楠
文字编辑:张 瑞
排版编辑:张淑清
投稿信箱:LSWY1818@163.com
广告招商详询
微信号:cxn294010980
微信号:lsm1685786966
(欢迎加微信详谈)